霍留行原本的確該是個死人了。
三個月前,大齊在羌都西平府打響了最后一役。他知道圣上不會讓他帶一功勛回京,西平府外等待著他的,是同袍的戰刀。所以大軍撤退的關頭,他不顧孟去非的阻攔,殺進了西羌王宮。
要死,那就死在沙場上。
他沒打算活著從王宮出來,因為只有他這個“前朝皇子”死了,圣上才會對孟去非放下戒心,才會容許他進京賞。他們才有復國的機會。
三十年了,他給孟家當了三十年的替,該到了功退的時候。一切謀劃都已妥當,只欠他的死,為孟去非送去最后的東風。
只是那天,意外發生了。
孟去非在慶霍家,有個霍舒儀的妹妹。
事發當夜,那姑娘以為被困王宮的人是孟去非,橫沖直闖地帶兵趕來救援,結果誤打誤撞地解了他的危機。
他得了生機,想著自己死可以,總不能讓孟去非的妹妹跟著陪葬,于是在最后的時刻帶沖進了王宮的火海,故布疑陣,讓西羌人誤以為他們死在了里面,之后混進死尸堆,趁翌日西羌運送死尸出宮的時機逃了出來。
兩人當時皆是負重傷,出關后,幸為邊關一位布獵戶所救。
等他們昏迷幾日后蘇醒,前朝皇子與霍家大姑娘戰死的消息已經傳到汴京。兩人為顧全大局,將計就計地選擇了假死,為保萬無一失,沒把自己活著的消息給任何人,只等孟去非回到汴京起事。
可惜所有人都低估了皇長孫,或者說是大齊那位已經病逝的太子。
太子生前早便發現了霍孟兩家孩子被調包的,并預料到他們之后的計劃,臨終時全數代給了兒子。
宮變當夜,皇長孫已有防備。孟去非暗殺不得,若要起事,只能與其明正大地開殺。
皇長孫直截了當地了底牌,把自己所有的人馬與兵力,明明白白攤給了孟去非。
孟去非稍一判斷便知,這是一場難分伯仲的仗。這場仗要是打起來,整個汴京乃至周邊各州府都會深陷于尸山海的水火。
大齊剛剛經歷了長達一年的戰,他在邊關親歷戰火,沒人比他更清楚,眼下的大齊有多虛弱。這一仗過后,大齊將要面對的,很可能是西羌之外更多異族的趁虛而。
他不是沒有機會贏,只是為了這一半的贏面,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而這正是皇長孫的謀。皇長孫算準了他不會置黎民百姓于不顧,企圖用這樣兵不刃的方式和平登基。
霍留行不知道他們最后做了一次怎樣的談判。結果是,孟去非用死,換來皇長孫對所有本將參與起事的人既往不咎。
皇長孫在登基后跟霍家說,他與他的父親一樣,相信一個兩度為了百姓放棄權位的家族,是真心實意以民為先。真正的前朝皇子已死,過往的是非便就此勾銷,他知道霍留行還活著,希迎他回朝,給他應得的功勛與獎賞,讓他往后替朝廷鎮守河西。
霍留行奉圣命踏上了回京的路。
斷絕了兩個多月的消息,朝廷的變化天翻地覆,沿途傳到他耳朵里的,一樁樁都是政治上頂天的大事,沒人告訴他,京城里有個姑娘離開了。
這世上每天有那麼多的生老病死,這是多平常的一件小事,有什麼必要特意知會他嗎?大家都這麼想。
誰也不知道,那個姑娘活著的時候,一直在等一個人。
更沒有人曉得,答應新帝回朝的他,其實有一樁關于那姑娘的私愿要了。
而此刻,面對一個婢的質問,他一句辯駁的話也說不上。
蒹葭責怪得對,是他來得太遲了。他的遲到不是命運使然,而是他自己的選擇。
是他選擇把大局放在了沈令蓁之前,才會有今天。
——
這天,他坐在的墳前,聽蒹葭說了這一年多來,過著怎樣的生活。
兩人一個絮絮叨叨地講,一個耐耐心心地聽,好像只要是關于的事,不管多蒜皮,都值得拎出來提一提,好像只要說得瑣碎一些,細致一些,就可以晚點再到最后的結局。
可黃昏的時候,故事還是講到了末尾。
他問蒹葭,國公府怎會把葬在這里?
蒹葭說,因為沈令蓁走的那天,發生了一件怪事。
“姑娘強撐到皇陵后,子已經很不好了。那日說要自己到花椒房看看,婢子便想著不打擾,在門外廊子里候著,結果等了好久都不見出來,敲門進去,竟見屋里空無一人,窗子是由鎖好的,姑娘就像憑空消失了一樣。”
“婢子和士兵們趕去附近找人,找了一圈無果,想回花椒房查探線索,卻看姑娘就在里頭,只是倒在床邊沒了氣息。可婢子離開時,那屋子分明關好了門窗,四面也安排了士兵把守。而且,婢子還在姑娘的踞和靴底,發現了很多原本沒有的泥霜粒。然而那時,天氣已經夏了。”
“您也知道,皇陵這地方,自古都會流傳一些駭人聽聞的傳言,大家一頭霧水,誰也不知姑娘是如何去而復返的,便以為撞上了邪事。可婢子看到,姑娘臉上雖有淚漬,最后卻是笑著走的。婢子想,姑娘生前為人純善,在這皇陵又得太后護佑,若真有邪事,說不定是姑娘圓了夙愿,在最后一刻去了一個想去的地方呢?婢子把這事告訴國公爺與長公主后,他們說,也許這里能給姑娘的來生帶去福報,就讓留在鞏縣吧。”
“當然,婢子覺得,姑娘一定也愿意留在這里,因為這里是第一次遇見您的地方。”蒹葭代完該說的一切,把祭奠的時辰留給了他,離開前,從袖中取出一方天青絹帕,鄭重遞到他手中。
他這只手,挽過彎弓,揮過利斧,重劍在握也運斤如風,卻在這天,被薄如蟬翼的一張絹帕得震發麻,許久緩不過勁來。
他攥著這張絹帕,從落日余暉的景一直枯坐到月上中天,終于開口說話,對著的墓碑講,傻姑娘,這里不是我們第一次遇見的地方,你那時太小還不記事,我來跟你說吧。
——
他們真正的初遇,是在十五年前,汴京那場春獵。
當日權貴云集,一開始,他并不曉得那個梳著一對圓髻的三歲娃是誰,只看華貴,被眾星拱月地簇擁在人群中,想來出不凡。
僅一眼,他就挪開了目。
這樣尊貴的人,跟他有別云泥,是跟著大人來看熱鬧樂的,他卻是來過生死關的。
那時的他已經因為武學上的出類拔萃惹了皇家忌憚,一門心思都在考慮接下來該如何藏拙,別讓事態愈演愈烈,結果還是一著不慎,遭人陷害,背上了失手害太子墜馬的罪名。
那個娃,就是在這時再次進了他的視野。
在圣上問他罪的時候,掙扎著要從嬤嬤懷里跳下去,急急說著什麼,只是剛一開口,就被嬤嬤捂住,匆匆抱了下去。
他這才記起,剛剛太子墜馬時,這娃好像與薛家的嫡長子一起在林中玩耍,正好瞧見了那一幕。
果不其然,散場時,已經被定了罰的他在墻,聽見了一墻之隔外跟大人的對話。
聲氣地說:“嬤嬤嬤嬤,殷殷真的看見了,大哥哥不是壞人,我們去找皇……”
那嬤嬤卻打斷了:“姑娘,您今日什麼都沒看見,跟老奴回府去吧。”
他聽后無聲一笑,轉離開了。汴京生,大不易,即便是個普通的嬤嬤,也練就了分辨形勢的火眼金睛,只有三歲小孩才會在這時候看不懂大人的惡意,還傻乎乎地以眼見為真理。
不過,這娃娃的傻氣倒他覺出一藉。
雖然沒什麼用,總還有個小屁孩幫著他。
只是可惜,他在不久之后便聽說了的份,知道了被嬤嬤打斷的那句話,后面跟的詞原來是“皇舅舅”,知道了是鎮國長公主之后,是霍家仇人的兒。
人年時真是氣盛。明明什麼都沒改變,還是那個一臉天真,企圖替他打抱不平的娃娃,他卻在心里重新定義了和那個嬤嬤的所作所為,對們到厭惡。
十二年過去,這樁小事自然了他不再記起,也不再苛責以待的過眼云煙,即便長了大姑娘,以上位者的份站在他面前,他也能把對沈家的敵意拋于腦后,恭恭敬敬地給行一道禮。
可他長在外面的棱角被磨平了,刺在心里的卻沒有。
所以,當他發現這姑娘被國公府保護得太好,過了十二年還一如當初的純善,不諳世事,他想到了利用。
他陷囹圄這麼多年,即便功架空了皇陵的人馬,把這里所有士兵收歸己用,卻依然對京中事務鞭長莫及,一路以來如履薄冰。那時的他,正急需一位足夠權威,足夠睿智的同盟把控汴京的局勢。
長公主與背后的英國公府無疑了最佳的人選。
這世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在他心中,大局是第一位,家仇則在次。他不介意與曾經的敵人達暫時的合作。而長公主與圣上的矛盾積累多年,在沈令蓁的婚事上已然達到發的邊緣,同樣存在與他聯手的必要。
眼下,只需要利用沈令蓁做一個推手,推母親下定決心。
他知道這個主意很卑劣,但當他的對面站滿了小人,他也沒法再做一個君子。
于是他開始了計劃。
從荔枝膏水那件事,他看出了沈令蓁的心善,所以第一出便是下足了本的苦計。
山匪來襲的那夜,他雖看似傷重,卻其實并未傷及要害,從頭到尾都清醒著。他知道守在門外,所以吩咐士兵們用言語渲染自己的傷勢,算無策地把每個字安排妥當,句句剜的心。
可沈令蓁自始至終守著規矩,不曾莽撞里。
于是他又發現了,是個十分拘泥于禮數規矩的人。所以接下來,他便把自己的真實份給,讓對他卸下心防。
那之后,制造偶遇也好,月下舞劍或河邊練兵也罷,都是為了讓自發自主地一步步靠近他。
等靠近了他,他又擒故縱地遠離。
他慣會算計人心,拿個及笄不久的小姑娘實在不是難事。可當計謀慢慢得逞,他卻并沒有得到預想中的舒暢,反而越來越煎熬。
他甚至不清楚,這種后知后覺的煎熬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或許是那日,拖著疲憊不堪的守了他一夜,翌日清晨,滿眼都是狼狽的。
或許是那日,因他替一名士兵接骨而不自地鼓起掌,他往河對岸去,看見害臉紅的模樣。
又或許是那日,向他虛心求教裹傷的手法,因他給予的一甜頭而歡欣鼓舞,心滿意足……
的簡單,讓他的復雜變得更加的卑劣與不堪。
這世上活得自在的,要麼是徹頭徹尾的好人,要麼是徹頭徹尾的壞人,做著好人卻居心不良的,做著壞人卻良心不安的,最后都會畫地為牢,作繭自縛。
當沈令蓁在后來的冬夜因為寒病倒,他終于確信,他用半年的時間心編織了一只繭,束縛的同時,也困住了自己。
可是他們之間隔著利用與被利用的鴻,隔著上一輩的海深仇,他永遠無法對坦誠相待,永遠無法告訴,他后悔自己傷害了。
所以或許一直到最后都不知道,不眠不休地為砌造花椒墻,并不是他計劃中的一部分。
也同樣不會知道,那個漫長的冬天,在的病中,他曾無數次悄無聲息地趁夜潛房中,坐在床邊,給一直喊“冷”的暖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