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貓耳小說 古代言情 表妹萬福 第41章

《表妹萬福》 第41章

深夜,裴右安才擺諸事,終于踏了衛國公府的大門。

到了此刻,國公府里依舊燈火通明,無人睡去,闔府上下,全都在等著他的歸來。

一年多未見,裴荃和孟二夫人帶著兒子裴修珞迎他,夫婦笑容滿面,諸多殷勤,裴修珞執弟之禮,恭恭敬敬,一臉敬仰。

辛夫人也沒歇下,臉的時候,亦一臉笑,但脂也掩不住面臉深出的菜

裴右安執子禮,畢,勉強笑道:“一家人都在盼你回呢。就是你二弟,最近染恙,晚間吃了藥,撐不住想是睡了過去,要麼我人喚他出來……”

裴右安道:“二弟好生養病便是,不必驚。”說著,轉向聞聲而出的玉珠:“祖母可睡下了?”

玉珠到了近前,笑著向裴右安見禮:“老夫人還沒睡。”

“已是不早,竟累母親、叔父、叔母等我至此刻,全是右安之過,請各自及早安歇為宜。”

裴荃夫婦知他要去見老太太,笑著點頭。

辛夫人著那個離去的背影,笑意漸漸僵凍。

“嫂子福氣。右安是如今皇上跟前的紅人,修祉的爵銜,還不是一句話的事。往后嫂子你啊,等著福吧!”

孟二夫人笑地道,看著辛夫人。

辛夫人覺察出了自己妯娌藏在笑容之下的真實心

就像是藏在暗角落里的一條毒蛇,一定早知道了些什麼,譏笑,鄙夷,幸災樂禍,只是這個狡猾的人,平日的表面功夫做的十足罷了。

想到自己兒子正遭到的恥辱,辛夫人渾發抖,恨不得撲上去將這人的一張偽善面皮給撕扯下來。

什麼也不能做。

的指甲深深地掐手心,目機械地游移著,勉強笑著,道:“是啊,真好……”

Advertisement

……

裴右安跪在裴老夫人的面前,向磕頭。

祖孫上回見面,還是老夫人大壽的那次,一轉眼,時移世易,天翻地覆,這座宅邸里的人,命運更是起落如,前一分雨打飄萍,下一刻濃墨重彩,人生如戲,想來大抵不過如此。

再次見到長孫跪于膝下,這個老嫗,無疑是欣喜而激的,但很快,緒便穩住了,視線掠過他上那套尚未下的載滿榮華的賜服。

裴右安仰面道:“孫兒央求祖母之事,中間諸多牽扯,孫兒也知,必會令祖母為難。縱然如此,祖母卻還為孫兒達了心愿。孫兒愧疚之余,萬分激!”

這一年多來,裴右安人雖距離泉州萬里之遙,但卻始終守著從前對嘉芙所許的諾言,甄家暗留有他的人。福建巡帶著圣旨來到甄家,隨后攜嘉芙京,一行人還在路上之時,消息便遞到了裴老夫人的面前。

那是裴右安給自己祖母預留下的一封信。信中說,他娶甄家兒為妻,只是不由己,飄零在外,倘若祖母見到了這封信,那便是他不能護周全之際,懇請祖母務必出手相助。

老夫人注視著裴右安,起先沒有開口,良久,慢慢地道:“右安,這事,你確實是祖母為難了。甄家和你二弟曾有議親過往,如今換你來娶,雖有些不便,但也不算什麼過不去的大事兒。真正不好過的,是牽涉到了太子。你要和太子奪人,此事非同小可。祖母起先不想應承你的……”

的聲音漸低,出神了片刻,目蕭索,仿佛陷了什麼往事的回憶。

“祖母活到了今日,見過的事,也不算了。福不是福,禍想來未必便是禍。你起知事,并非不知輕重之人,從小到大,更是見你第一次求祖母為你做事,還是你的婚姻之事,既向祖母開了這口,祖母又怎忍得下心,不去全你?”

Advertisement

喟嘆了一聲,幾分無奈,幾分釋然。

裴右安眼底蘊了微微淚,叩頭道:“孫兒任了,幸而祖母厚,方得全。”

裴老夫人出笑容,手停在了孫兒湊過來的那只腦袋上,憐地了片刻,命他起

裴右安起來,扶室去,到了床邊坐下,像從前那樣,蹲下去,為除鞋。

裴老夫人著,忽似不經意地道:“右安,我記得祖母上次過壽之時,你和表妹還頗為生疏,何以如今便非不娶了?”

裴右安手微微一頓,隨即除下鞋,輕輕放在地上,扶著老夫人躺了下去,道:“祖母,你有所不知,那時起我便對表妹一見傾心,只是當時諸多不便,如何能祖母得知?”

老夫人注視著他,一時倒辨不出由衷抑或搪塞,搖了搖頭:“罷了,你什麼都好,就是從小到大,事都悶在心里……”

說了半句,打住了,著孫兒,目愈發慈和。

“阿芙那孩子,祖母本就喜歡的。這回皇上起先立為太子側妃,也不愿。你娶了回來,往后便和好生過日子吧,祖母對你,是放心的。”

裴右安微笑應好,替老夫人蓋好被,方輕輕出去。

……

新帝登基,封賞隨于武定的諸多舊日臣將。

裴右安以功,居尚書臺右丞,加封超品秩上柱國榮勛,兼東閣大學士,朝夕左右奉侍帝于左右,本就一晝錦之榮,令人眼熱不已,如今不但得上賜婚,還特恩許與太子同日大婚,這樣的榮恩,本朝立朝以來,實在前所未有,在皇帝眼中,他的地位,不言而喻。只是對于將他婚期安排和太子同日大婚一事,禮部以為不妥,特意上言,裴荃也代侄兒上表謝恩,但請求另行改期,以避僭越之嫌。

Advertisement

皇帝說,朕與衛國公年時同手足,年時同袍而戰,衛國公為大魏捐軀沙場,英年早逝,此為朕心中難解之痛憾;武定戰中,軍岌岌可危,朕也陷險境,裴右安領軍奇襲而至,救難于千鈞一發,今日特賜與太子同日大婚,沒有別的原因,一是為了全故人之,二是為彰汗馬功勞,三是期盼太子與裴右安能延續朕與衛國公的孔懷之。見詔奉行便是。

群臣這才知道皇帝用心良苦,恍然之余,無不,紛紛上表奏賀。

這日,衛國公府的前堂,裴老夫人帶著辛夫人和孟二夫人,跪迎驗封司員送至的封賞上諭。裴老夫人除原本的頭銜,因長孫之功,加封懿德康頤太老夫人誥命,賜翟翟冠,辛夫人封一品太夫人,孟二夫人也被封為四品恭人。此前,在六科已經熬了多年的裴荃,在吏部銓選考察百之時,優先得了“勤勉肅敏,歷年兢兢業業,鮮有怠誤”的上上之評,很快被提為工部營繕郎中,不但就此步四品之列,而且,這是個人人羨慕的缺。

裴家滿門榮耀,如烈火烹油,如鮮花著錦,一夕之間,不但恢復了從前天禧朝的榮煌富貴,而且更勝往昔。時人無不慨,家族興衰,果系于子孫出息。裴家便是個例子,京中誰人不羨?

裴家風無限,甄家的門面,跟著也水漲船高了。皇帝下旨,封嘉芙祖母甄胡氏七品孺人誥命,頭冠翟,連同錢帛彩鍛等賜,以快驛送至泉州。家中賓親,更是絡繹不絕。泉州籍的京,紛紛上門尋親問故就不用說了,連許多八竿子打不到一的,也攀親沾故地找來道賀,坐下后,說起來竟也都了一家親,帖子賀禮,收的幾乎填滿屋子,無落腳。

Advertisement

因是賜婚,許多事有禮部和宗人府從旁協辦,孟氏也了些事。最掛心的,就是為兒準備的嫁妝。時間雖迫,好在前次為了備婚,嫁妝已備辦的七七八八,都運來了京中,如今都在,趁這些時日,又查補缺,務必要將嘉芙風出嫁。

婚期忽忽近,到了大婚的頭一天,甄家要送嫁妝鋪新房的床了,這天,孟二夫人帶著榮芳,裴老夫人也遣了玉珠,幾人一起來了甄家,幫孟氏預備事。喜氣洋洋忙忙碌碌,順利到裴家鋪完新房,次日,便是大婚之日,當晚,母同睡一床,孟氏陪著兒,喁喁細語,教許多從前未曾提過的新婚之事,陪渡過出嫁前在自己邊的最后一個夜晚。

已是下半夜了,孟氏依舊了無睡意,回憶兒婚事的一路周折,實在不易,所幸到了最后,終于如愿以償,嫁的如意郎君,心中又是歡喜,又是不舍,忽然到腰間搭來一只胳膊,兒腦袋靠到了自己懷里,這才知也還醒著。想到今夜自己和說話時,似乎心不在焉,也無半點小兒出嫁前該有的之態,越臨近婚期,越是沉默,心里有些不解,再一想,若有所悟,將兒摟了懷里,低聲安道:“阿芙,娘知道你的心事。娘不是沒想過,房怎麼替你尋個法子遮掩過去,但再一想,你大表哥知道你被人擄走過的,咱們再多事,反倒怕惹他不快。他既肯來咱們家求親,可見他對那事并不計較。”

嘉芙一直睡不著覺。昏暗里,聽到耳畔傳來母親如此的安話語,心里反而更加酸楚。

被擄那段日子里發生的事,如今想來,除了匪夷所思,就是愧難當。連對著最疼自己的母親,都沒臉說的出口。這些日子里,看著忙前忙后地為自己預備嫁事,卻忍不住總是想起當日裴右安來家中提親,兩人獨之時,他對著自己的那種冷淡目和說出的最后一句話。

他說,“日后我若僥幸還能回來,我便照我所許之諾,把你娶了就是。”

他果然要娶了。但這口氣里的不耐和敷衍,每想一次,就令嘉芙難過一次,更要自慚形穢一次。

“我知道的,娘放心……”嘉芙把臉埋在母親懷里,用聽起來輕松的聲音說道。

孟氏肩背,忽想了起來,示意嘉芙躺著,自己下榻點燈,取了一柄鑰匙,打開柜門鎖,又開一只柜中鎖,捧了個小匣子回到榻上,最后再打開一只小鎖,這才小心翼翼地取出里面藏著的那面玉佩,遞給嘉芙,說道:“先前我一直沒和你說,前次你大表哥來家中向你祖母求娶你,臨走前還留了這面玉佩做信,說是國公臨終前所留。你明日就要嫁過去了,這信,你收好,也帶過去吧。”

嘉芙驚訝,坐了起來,小心接了過來,借著燈,見玉面外鏤枝蔓,連理纏綿,中間雕刻一朵幽蘭,狀猗猗生香,看樣子應是子之,玉緣也十分潤,似常被所致,托于自己掌心之時,溫潤融,猶如般的潔致溫暖。

“……你想,既是國公爺臨終前留給你大表哥的,他必定視若珍寶,當日卻拿了出來留給咱們家做信,可見他對你的真心實意。”

或許是母親的話,給了嘉芙一點信心,又或許是掌中的這東西令得了些安。嘉芙低頭,指尖輕輕過玉,原本低落的心,忽然變好了不

孟氏讓兒再躺回去,自己也躺了下去。

“……我兒又這麼,哪個男人會不喜歡?等嫁過去了,好生服侍你大表哥,再大的事,慢慢也就過去了……”

“阿芙,信娘的話,你大表哥必會疼你的。”

嘉芙握著手中那面玉佩,在耳畔母親的絮絮叨叨聲中,閉上眼睛,終于慢慢進了夢鄉。

……

次日便是大婚。

整個白天,甄宅前堂的所有熱鬧和喜慶,和這個新嫁娘,倒無半點干系。后堂里,嘉芙只被邊十來個仆婦丫頭環伺著,沐浴,梳頭,換正紅喜服,戴上珠冠,妝完畢,頭蓋喜帕,等到黃昏,吉時將到,禮部贊引導,繁縟禮節后,被人送上了一頂八抬大轎,在大樂和周圍無數道目的注視之下,被抬離甄家,往衛國公府而去。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