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夫眼前這片廣闊的農田,是由一道道細細長條組的,那些長條,就是畝。
他站在田邊,沿著畝邊緣排水用的小畛,輕輕邁出了左腳,接著是右腳,一左一右下來,就是這時代的基本距離單位:步,一步等于六尺,相當于后世的1.38米。
這樣一來,剛好走完一畝地塊的寬度。
所以每畝寬1步,長240步。因為秦國自從商鞅變法后,就開始實行大畝制度。和燕國、楚國、齊國的100步小畝,以及魏國的200步中畝都不一樣。
究其原因,除了商鞅變法時的秦國地廣人稀,要讓老百姓多分些地多種糧外。大概也因為,秦國開始廣泛使用牛耕,哪怕沒牛的人家,也能從府借牛耕作。而一頭牛悶頭拉犁,大概走上240步,才需要歇氣一次,至于人,拉著犁走上一百步,你就得累趴下。
于是乎,這一百畝屬于黑夫的地,就顯得格外大。
黑夫震驚完以后,蹲下來用樹枝算了筆賬:后世的一市畝為666.67平米,而秦國的一大畝約為400多平米,比后世小一些。但折算起來,一百大畝就是四萬多平米……
“這麼大的地,放到清朝民國,我已經是個小地主了吧。”
黑夫頓時有些好笑,要知道,清代的農民,自耕農有十來畝地是正常的,窮一點的,甚至只有幾畝。
但是別開心得太早,這些地雖然分給黑夫種,但它們依然是歸屬國家的。漢朝的董仲舒無無據地腦補說秦國“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然而黑夫回到秦國,卻從未見過任何一樁買賣土地的易,更別說契約,后世發掘出的秦簡,也本找不到類似的東西。
在秦國,土地是決不能買賣的!畢竟,只有在土地國有的前提下,授田制和軍功授爵,這兩個秦國的立國之基才能維持下去,至在秦始皇一統天下,宣布“使黔首自實田”之前是這樣的,農民有土地使用權,卻沒有所有權。
這麼一想,大秦和我天朝國還真像的。
而且別以為田地大,收就多。恰恰相反,在這時代,正因為耕地收太,若不分配這麼多土地,是絕對養不活一家人的。
“伯兄。”
黑夫坐在壟上休息時,順便問衷道:“去年我們家秋收時,一畝大概有多收?”
衷也坐在阡陌上,走了一會后,他傷有些酸痛,但和黑夫不同,他看著眼前這片土地,眼中滿是憧憬和期待,為農夫,哪有不土地的?
“粟的話,2石吧,稻更多點,畝產3石。南郡的土地卑,比不了關中,我在服戍役時,聽關中來的兵卒說,在那里,粟米的畝產可以翻兩到三倍呢!”衷作為家里的主心骨,每年多收收,心里都得有個數。
這里的“石”,指的是積,而非重量,畢竟這年頭哪有功夫做的稱量。農民打到了谷子,舂得了米,都是往固定容積的斗、升里放,咸分發到各郡縣的“商鞅方升”,就是這時代的標準量,俗話說得好,升米恩,斗米仇嘛,禾租時也是如此。
黑夫來這時代這麼久了,手提肩扛了無數次米谷,心里也大約有個數。所以知道,按照大哥的說法,自家地里,粟大概是畝產50多市斤,稻谷大概是畝產70多市斤。
這是個什麼概念?
黑夫前世老家在農村,也是識五谷的,知道現代的雜水稻田,一畝地多的能產近2000市斤!小米的話,大面積種植,一畝也能產八九百市斤!
也就是說,這時代的糧食畝產量,大概只有21世紀的幾十分之一。
生產力,前世在課本上只是一個干的詞,此刻顯得如此要命。人如果想吃飽肚子,畝產不能提升的況下,只能擴大種植面積,也難怪此時平均每人占有的土地那麼大。
所以黑夫特別能理解這時代的農稼艱難,沒有機械化的幫助,每個農民要干的活,是后世的十倍甚至幾十倍!一家五到八口人,在農忙的時節,必須沒白天沒黑夜地在地里忙活,才能將這麼多的土地耕耘下來。
秦國的農民,在府委任的田指導下,已經離了漫天撒種刀耕火種的階段,開始耕細作。《倉律》里甚至手把手地教農民,說撒種子時,稻、麻每畝用二又三分之二斗,粟、麥每畝一斗,黍子、豆每畝三分之二斗……
但即便如此,粟的產量也只是比200年前魏國的“畝產1.5石”高了一點,加上租、賦又重,頂多求個半不飽。
畢竟這年頭沒有化農藥,帶來的不是生態,而是低產。農是木、石、骨、銅、鐵各種材料混用,耕作技也有待提高。若想有好收,只能用水利強行提升,有鄭國渠的關中,修了都江堰的CD平原,了秦國最大的糧倉,支持著秦王發一場又一場戰爭。
如今黑夫一個人分到百畝土地,雖然乍一看的,可仔細一想,他便一點耕種的都沒了。
“伯兄……就按你說的,這地,還是找人來種罷。”黑夫一想到這麼多農活,就頭皮發麻。
衷點了點頭,說道:“此事不急,這兩個月我在鄉中問問,可有庸耕者愿來耕作。”
雖然實行授田制,但秦國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土地,總有一些游者、犯過罪的人被沒收了田地。因為秦律對待土地的觀念,就是不允許占著茅坑不拉屎,你種地不積極?好啊,別種了,收歸國有,分給別人種去!
最典型的就是東門豹家,因為他父親醉酒溺死,算違反了律令,所以土地被收走,縣城附近可沒空地給他種,東門豹只能靠其他法子謀生。小陶家也是,父子二人在為人做庸耕佃農,隨時可能淪為仆役。
大哥又指著田地的邊緣道:“今日喊你來看地,就是想商量商量,約點人手,先將田埒(liè)建起來。”
黑夫的地雖大,但也有界限,田地的四角都被堆起了一個方方正正的土堆,做“封”,其他人的田地沿著封,建立了四道土垣,這就是埒,用來標示地界。
兄弟二人指點田地的時候,正好后有幾人經過,其中一個頭扎椎髻,戴著木冠,像個高瘦老農的人背著手,遠遠看著他們道:“這不是衷家兄弟二人麼?”
此人正是夕里里正,帶著幾個隸臣下地干活,衷和黑夫只好起朝他拱手。
“見過里正。”
里正卻面不善地說道:“衷,黑夫,汝等在這封土邊上轉悠作甚?律令上寫了,若是破壞了封土,不管是故意還是無意,都算‘盜徙封’,要被判耐刑。假如汝等敢鏟掉它們,再把自己的田往外擴充幾步,那就是‘盜田’了,罰更重!哼,休怪老夫沒有提醒過汝等!”
哪有第一句話就將人當賊的,黑夫心中頓生不快。
這里正與自家的仇怨,源于八年前,里正的兒子也看上了大嫂葵,想要來做妾。但葵卻一心想嫁給大哥,最后在他們長姑姑的花言巧語……不對,是好言相勸下,葵家也答應了這門親事。
從那以后,里正一家就開始頻頻刁難衷兄弟幾人:春耕時借牛,只分給最羸弱的老牛,借鐵農,也盡給破破爛爛的。
這也是黑夫得錢后,第一件事就是讓大哥買全套鐵農的原因,就是不想再看人臉。
黑夫還想到,自己在大過年時被分去服更役,恐怕也是里正從中作梗。
他看里正的眼神有些不善,大哥卻只是作揖笑道:“多謝里正提醒,吾等絕不會知法犯法,倒是有件事想問問里正。”
衷說道:“我繼承了亡父的公士爵,里中每年都會分一個庶子(仆役)來幫忙耕作,可去年卻沒有。這且不提,我仲弟新得了公士爵位,他一個人可照顧不過來百畝土地,里正,今年總該分一個庶子予他了吧?”
里正卻依然板著臉:“公士又怎樣,公士很了不起?老夫還是上造呢!庶子有限,里中有爵者卻有七八戶,哪分得過來?按照律令,庶子要優先分給有職者,而后再按戶籍編號一家家分配,遲早會到你家的,好好等著罷!”
說著他冷笑了一下,便要離開。
這時候黑夫終于有點忍不住了,大聲問道:“敢問里正,若是我也做了吏,那庶子,是不是就要優先分到我家來了?”
“做,就憑你?”
里正轉過,鄙夷地看了黑夫一眼,輕蔑地說道:“你家在楚時,乃是隸臣妾一般的庶民,世代為我家服役。了秦后,才僥幸得了公士,如今還想做吏?再折騰幾代人吧!”
說著便仰著頭,帶著隸臣走了。
這里正一家在楚國統治時,乃是這片地區的一個小氏族,人丁興旺。秦以后,也被推為里正,他打心里,是瞧不起衷、黑夫這些世代貧民的。
“芝麻大個小里正,就目中無人,還敢私下用小手段報復我家,呸。”
里正走遠了,黑夫覺就像吃了只蒼蠅似的,這幾天的好心都被破壞了。不過想想也是,后世的村長、村支書,不也有許多如此麼?貪贓枉法,相互勾連,儼然地方一霸。
“畢竟是啊,黑夫,家里就指你為吏了,或能讓他收斂收斂。”衷苦笑著搖了搖頭,這幾年家里生活愈發艱難,跟里正打擊報復也不無關系,他們卻只能敢怒而不敢言。
民不可與斗,哪個時代都一樣。
黑夫卻看著里正如同孔雀般的步伐,不怒反笑。
“伯兄,你就等著罷,總有一天,我要讓他家連里正都做不!”
……
PS:本章數據來自《秦漢糧食畝產量考辨》,因為所用記錄主要是漢代的,所以稍有削減。
陰差陽錯間,烏龍九世善人鄭少鵬回到了大明正德年間.那是一個多姿多彩的時代,既有京師八虎的邪惡,又有江南四大才子的風流,還有大儒王陽明的心學,再加上荒誕不經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渾渾噩噩中踏進這個世界的主角,不得不爲了自己的命運,周旋在這形形色色的人物之中.東廠、西廠、內廠、外廷之間的紛爭;代天巡狩清除貪官的故事;剿倭寇、驅韃靼、滅都掌蠻、大戰佛郎機;開海禁、移民西伯利亞…,精彩的故事紛至沓來…國家和個人的命運,就象歷史長河中的一條船,因爲他的意外出現,這艘原本註定駛向沒落的巨輪,會不會偏移它的方向呢?
李信完全冇有想到自己通宵了兩天覆習功課之後竟然穿越到了一個陌生的唐朝.........天哪,李世民是我親叔叔???好像還很疼自己的樣子........舒服了!唐朝還有比這個更狠的靠山嗎?請務必讓我做一個清閒的太平王爺!
宋太祖趙匡胤曾言:“宰相須用讀書人。”簡單的說,這是寒門學子官至宰相的故事。
貞觀三年,大唐進入戰事,各地資源吃緊。唯有平遙縣……載歌載舞、吃穿不愁。甚至隱隱有幾分現代化大都市之景!隨著李世民與長孫無忌深入探究,發現這里的一切與眾不同……富庶的黎民百姓,發達的商業建設……更令人驚訝的是,當地縣令劉少卿,竟然窮困潦倒只食一餐!……平遙縣的一切,震驚整個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