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貓耳小說 穿越時空 宰執天下 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中)

《宰執天下》 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中)

呂公著著臉走進文德殿中,文德殿又稱外朝,比起主殿大慶殿形制略小,可面積也足以容納千人以上。殿門之後,略偏東南點的地方擺著一張椅,那是史中丞的位子。依本朝禮制,參加朝參的文武衆臣中,唯有其一人可坐,取得是獨坐之義。漢代朝臣有三獨坐——尚書令、司隸校尉、史中丞——如今千年流傳下來,也只剩史中丞一人。

呂公著站在椅前,兩名殿中侍史則分立在殿中的兩角落裡。三人站定,淨鞭鳴響,就在殿堂邊緣,樂工們開始吹笙敲鐘,奏著讚聖君賢臣的韶樂,閣門吏則和著樂聲高聲唱著班次。兩名宰相曾公亮、陳昇之手持笏板,領著衆臣依唱名、按班次陸續進殿中,在臺陛下站定。

淨鞭再次響過,殿後有了靜。先是兩名起居舍人走出來,他們是記錄天子言行的侍從,一東一西站到了殿兩角。繼而是一班手持扇、劍等禮的黃門宦。等黃門站好位置,聖樂曲調突然猛然高起,迎接天子出場。

二十出頭的趙頊從殿後徐步走出,穿赭黃袍,頭戴平腳襆頭,爲天子常朝之服。青年皇帝臉顯得蒼白了些,相貌以宋人的審觀念,算得上是俊秀,脣角留了髭鬚,多了些穩重,就是形太過單薄,不是福壽之相。

天子就坐,羣臣跪拜。

一切都是前一次的重複,下一次也不會有任何區別。趙頊坐在座上,無聊地等著月月都要重複的朝會儀式早點結束。

國計是他關心的,戰事也是他關心的,唯獨這套繁瑣的儀式是他所不關心的。

均輸法到底會不會影響到百姓的生計?青苗貸推行準備的況如何?農田利害條約剛剛實施,其中會不會有什麼差錯?

Advertisement

西北綏德城的戰局穩定下來了沒有?聚集涇原路的西賊退還是沒退?攻打秦路甘谷城的西賊有沒有捲土重來?

還有王韶,說是要開邊河湟,可他這一年什麼作都沒有,現在到了年底了,突然上了份薦書過來,又是什麼意思?

一心想做中興之君的趙頊日日憂心著政事。家國多蹇,大宋自立國以來,便遠不如漢唐強勢。北方契丹虎視中原,屢屢南侵,太宗皇帝兩次北伐皆告慘敗,最後還死於高梁河邊留下的箭瘡。

到了仁宗時,契丹被每年五十萬銀絹的歲幣餵飽,看似天下太平,但西賊元昊又舉起了叛旗。三次大戰皆慘敗,最後讓西賊在靈武立國。仁宗朝的名臣們給出的辦法是什麼?用二十萬銀絹買回西賊一個口頭上的臣服!

君辱臣死,可他堂堂華夏天子卻要跟北方的蠻夷稱兄道弟,把民脂民膏送給永不滿足的西賊,他的臣子對此不以爲恥,反以爲榮。說是用區區財貨,以使生民免於塗炭之苦,乃是聖君所爲。

趙頊冷笑起來。不愧都是進士出,總有是話說!如果他們手上跟上一樣有才,早早將二賊剿滅,生民又怎會塗炭?!

仁宗能忍,英宗能忍,但他趙頊忍不得。韓琦老了,富弼老了,文彥博也老了,仁宗朝留下的名臣都已經毫無銳氣,只知道要他二十年不談兵事,卻讓他獨自忍噬心的恥辱。

還好有個王安石。

現在朝中彈劾王安石的朝臣很多,甚至有許多早前還是稱讚並舉薦過王安石的,比如富弼,比如呂公著。能有一人能像王安石那樣給出一個富國強兵的方略的嗎?

沒有!司馬沒有!文彥博也沒有!

Advertisement

趙頊低頭著文德殿中,如神道石像那般站得齊齊整整的文武兩班。要實現他的理想,滿朝文武,卻只有一個王安石。

朝會儀式依舊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幾個被調京中的朝出來謝恩,幾個須告老的員出來陛辭。沒有任何意外和驚喜,朝會就這麼結束。百自高至低卷班而出,到了文德門外,各自返回公廳,只有兩府宰執,主管財計的三司使,以及製翰林學士和外製中書舍人中,帶了知制誥頭銜的兩制留了下來,向皇城後部的崇政殿走去。

大朝會,僅是禮儀質的朝會,四五百人聚於外朝文德殿中,又能討論起什麼政事?真正理國家政務的地方,是平日裡只有宰執和一些重要朝臣參加,舉行常起居的朝垂拱殿,以及朝會結束後,天子“閱事之所”的崇政殿。

今日是朔大朝參的日子,故而沒有常起居,結束了朝會,趙頊直接到崇政殿理政務。有兩府與會,將需要天子批準的朝事一一上報。而其中,最爲趙頊關心的便是西北的戰局。以綏德爲核心的橫山攻勢,以秦爲後盾的河湟闢土,關係到日後伐夏的得失敗,絕不容有失。

位於鄜延路的綏德城戰事已經平息,黨項人曾經想利用幾座廢棄的舊寨換回綏德的計謀也宣告失敗,橫山地區的戰局如今正向大宋一方傾斜,只要綏德城能穩守,日後便可步步爲營,併吞整個橫山地區。橫山一失,西夏東南屏障頓毀,連重要的募兵地也將失去,自此瀚海天險便會爲西夏和大宋所共有,就像失去了淮河流域、長江天險便不足爲憑的南方偏安政權一樣岌岌可危。

在西夏秉政的樑太后及其擔任宰相的兄長樑乙埋,對此看得也很清楚。便學著大宋的做法,在綏德城北開始修築寨堡,而且一修便是八座!妄圖用一個寨堡羣,來抵消宋軍在綏德地區逐漸把握在手的戰略優勢。

Advertisement

趙頊對此很是憂心,不但加向鄜延路運兵運糧,甚至將如今國中僅有的幾名能征慣戰的宿將中的一人——郭逵,調到了鄜延路,任延州【今延安】知州兼鄜延路經略安使,全面主持綏德城事務。郭逵曾任同籤書樞院事,近幾十年來,除了狄青曾任了一次樞使外,這已是武將能達到的最高位置,也算是有過擔任執政的資歷。將郭逵調職鄜延,趙頊對綏德城的重視由此可見。

趙頊關注著陝西局勢,他不問樞使文彥博和呂公弼;不問宰相曾公亮和陳昇之,而是直接向王安石詢問:“王卿,鄜延路和綏德城可有新的奏報?”

王安石出班回道:“郭逵宿將,其人在一日,鄜延安一日,陛下並不必太過憂心。”

趙頊豈能不憂心,鄜延路走馬承傳回來的報讓他憂思難解。走馬承是天子外派的耳目,大多數都是由宦出任,也有的是從天子邊的班直挑選,他們報的可信度,在趙頊看來要高於地方們的奏摺:“但郭逵與種諤不和。種諤如今剛剛自隨州起復,郭逵便對人說其是狂生,徒以家世用之,必誤大事。將帥不和,如何用兵?”

“郭逵年已老,行事求穩。種諤正當年,鋒銳正盛。兩人行事參差,自難相和,郭逵不喜種諤,乃人之常。陛下不需憂慮。”

鄜延路將帥之爭,王安石毫不猶豫地站在種諤一邊。郭逵並不差,但打開綏德局面的人是種諤,其人有勇有謀,其父種世衡又在鄜延路威信遠布。王安石他深信,假以時日,爲大宋開疆闢土、討滅西賊的,不是郭逵這班銳氣褪盡的老將,而是如種諤一樣的新銳。

Advertisement

“陛下,郭逵向以知人著稱。當初葛懷敏虛名遠傳,無人不讚,唯郭逵言其‘喜功徼倖,徒勇無謀’,後果有定川寨之敗。其論人敗,自有其理,不當視之以武夫挾怨。”王安石既然支持了種諤,樞使文彥博自然要支持郭逵。儘管郭逵反對他退還綏德的提議,還穿了西夏意圖用塞門等幾個廢棄的舊寨換綏德的謀,讓文樞大丟臉面,但爲了打擊支持種諤的王安石,也顧不了那麼多。

文彥博說得似乎有理,趙頊又轉頭看向王安石。

王安石反駁道:“郭逵當年在延州時,因忠義社與附羌人爭鬥致死之事,與種世衡有過齟齬。豈可謂之無舊怨?”

“竟有此事……”趙頊還是第一次聽說,沉了一下,向王安石徵求意見:“王卿,以你之見,是否當把種諤調去他路?”

王安石搖頭:“郭逵老持重,雖有舊怨,亦當止於言辭,不致因私害公。郭逵前次悉西賊謀,諫阻以綏德換回塞門、安遠二廢寨,樞院至今尚未定下封賞。以臣愚見,不若陛下親下手詔褒獎,再遣一臣以封賞之名前往延州,暗中加以訓誡,自當無事。”

王安石一番話連打帶敲,將樞院的兩次失誤拽了出來,堵得文彥博無話可說,反對不是,同意更不是。而趙頊尚年輕,登基不過三年,也看不破兩名重臣之間的暗流洶涌,只覺得王安石的理辦法顧及了老將郭逵的面,又能讓其警醒,的確可行,頷首道:“便依王卿之言。”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