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貓耳小說 現代言情 潮熱心事 第3卷 第73章 “林林,你回來。”

《潮熱心事》 第3卷 第73章 “林林,你回來。”

那年春天,沈徽林從各種報道和朋友圈中得知了國的事,曼哈頓也有病例出現。

林檀打來了電話,說這次病毒沒有那麼簡單,可能還會蔓延,讓沈徽林不要掉以輕心、做好防護。

夸大渲染,一時間,全世界的人似乎都怕中國人。

科林的父親癌癥晚期,住院治療也是徒勞,主治醫生建議回家休養。科林和沈徽林商議,工作線上理,他們從城區搬去一個周邊的小鎮上待一段時間。

接到項明崢電話的那天,沈徽林和科林一起回公寓取東西。

不久前,沈徽林和科林辦理了結婚手續,隨即帶著七七去加利福尼亞出差,每次都很匆忙,很多東西都沒帶走。

阿姨還住在公寓里,見到沈徽林回來,臉上又驚又喜,“沈小姐,你可算回來了。”

沈徽林將七七放在地上,讓自己跑著玩兒,對阿姨說:“回來拿東西。”

阿姨正說什麼,看到沈徽林邊站著的科林,又忍住沒說。

一直等到科林上樓去收拾七七的玩,阿姨給沈徽林倒了一杯水,“先生打過電話。”

沈徽林“嗯”了一聲,低頭看著杯子里輕微晃,“我要搬出去的事,你和他說了嗎?”

阿姨點頭,“說了。”

沈徽林沒再問什麼,招呼七七過來,蹲下聲問:“寶寶要帶什麼東西,上樓自己選,好不好?”

阿姨站在客廳里,看著沈徽林抱著孩子上樓,想去幫忙收拾,想起不久前電話里的怒氣,又覺不合適,只能站在樓下干等。

過了半個小時,科林提著一個行李箱下來了。七七要自己走樓梯,沈徽林牽著以極慢的速度往下走。

等沈徽林到了樓下,阿姨才坐立不安的將手機遞了過去。

Advertisement

“什麼?”沈徽林低頭看著已經接通的電話,看到悉的號碼,逃避一般后退了半步。

沒打算接,阿姨沒將手機收回去,神為難。

科林站在一邊等,像是清楚這是誰打來的,他抱起七七,轉去了另一邊。

沈徽林拿著手機站在公寓寬大的窗前。

臨近正午,落在枝椏間的熾熱刺眼,沈徽林抬手將窗簾拉上了一點。

北京正是午夜時分,中宇高層辦公室裝飾簡約,一張厚重寬大的書桌,通明燈同樣刺眼。

書拿著幾份需要簽字的文件,站在門口敲門,項明崢示意他進來。

書將文件放到桌上,作輕便又出去了,辦公室的門重新關上。

手機保持著通話狀態,誰也沒有掛斷,都在等對方先開口,可似乎又只能無話可說的保持沉默。

下午上級領導來視察,給出的指示都是“再緩”二字。決策要緩、工作要緩,一切都被按下了暫停鍵,包括他那條出國審批。

領導語重心長說,況太特殊了,哪個像你這種級別的,會選擇在這時候出國?仕途聲譽都不要了嗎,你父親你大哥知道你這麼搞?

項明崢的回應很平靜,只說了一句“明白”。數天時間,他一如往常應酬工作。舉手投足間矜冷從容、進退也有度。

那天的阮澈見到的暴怒,像是一場持續不久的幻覺。

項明崢拿著手機從座椅里起,他走到了辦公室的窗邊,夜濃深,仰頭也看不到星子。

項明崢抬手打開了窗戶,冷風驟然從高樓灌,打破了一室沉寂。

沈徽林說:“······掛了吧。”

聲音很輕,又異常清晰。

沈徽林將手機拿開,正要按斷,聽到項明崢:“林林。”

蔥白的指尖停頓,重新將手機拿回到耳邊。

Advertisement

太安靜了,能聽到彼此并不同頻的呼吸聲。

靜默了許久。

他聲音啞沉,“林林,你回來。”

太過刺眼,沈徽林轉背對著落地窗。

項明崢總是散漫遙遠的,淡漠的視線很停駐,什麼都不在乎。得到他的那一瞬間,也意味著此后的每一天,都面臨著即將失去他的痛苦。

沈徽林用自己全部的智識,靠近他時依舊跌跌撞撞、滿狼狽。

不知道,分開后再過多久,這個涼薄溫的男人會將徹底忘掉。時間會將他們留存在彼此上的痕跡徹底抹去,他始終居高,也許有一天會娶妻生子。

人總是擅長忘、又擅長回憶。

相識相的第四年春天,沈徽林聽到了項明崢隔著電話的挽留,帶著明顯的無奈疲倦。

時常覺得他無所不能,意外他也會有無奈的時刻。

沈徽林著手機,呼吸清淺,垂眸時長睫遮擋了緒。

“回不去了,項明崢。”

*

三月初,沈徽林帶著七七搬去了曼哈頓邊陲的小鎮。

他們住進了一古舊的歐式公寓。

科林說他沒上大學之前,一直和父母住在這里。

房子前有一個小院子,鐵架上葡萄藤蜿蜒纏繞、長勢茂,七七最追著偶爾來覓食的流浪貓玩兒。

出院之后,科林父親的反倒有所好轉,經常將七七邊,教說中文。

七七剛會說話沒多久,英語都說的黏黏糊糊,更別提難度增加了好幾個度的中文。

一天沈徽林正在客廳和科林討論工作的事,阿姨帶著七七走了進來,七七搖搖擺擺跑到科林面前,突然用中文了一句“爸爸。”

科林目一頓,低頭看了一眼七七,意外中又夾雜了一些笑意。

他看向沈徽林,發覺在出神。

Advertisement

科林將桌上的葡萄剝了皮,小心喂給七七,讓阿姨帶著去另一邊玩兒。

客廳里又安靜下來,科林的目回到電腦屏幕上,“你要是不喜歡,我去提醒我爸別教。”

這場婚姻開始的有些突然。

但不得不說,有些人天生就是很合適。沈徽林和科林好似有著天然的默契,工作中配合的天,也了解彼此的格脾

只是,要從工作伙伴轉化為親,還需要一點時間。

“沒穩定之前,還是不要讓寶寶這樣稱呼。”沈徽林想了好一會兒,看著科林說:“小孩子養習慣,不好改口。”

沒穩定下來之前,不想讓七七承太多變故。

“我明白。”科林抬手上沈徽林的肩膀,知曉的顧慮,語調沉穩認真了一些,“時間還很長,我們慢慢來,不著急。”

沈徽林點頭,又說:“暫時還是不要回市區,待在這里會安全很多。”

“好。”政策、病都不明朗,科林也不想冒險。

他們在鎮上待了兩個月。

四月底,病毒帶來的恐懼似乎退散了一些。曼哈頓的氣溫逐漸回升,院子里兩株櫻花開得稠麗。

科林的父親去世了。

這位老教授半生都在國外漂泊,病重的時候也想落葉歸,讓科林以后將他的骨灰帶回國安葬。

可時運不濟,遇到特殊時期。老先生彌留之際又改了主意,不讓科林奔波折騰,說要葬在科林母親旁邊就好,一個人待在異國會孤獨。

沈徽林陪著科林理了后事,科林緒始終低落。

科林說,親人離開的那一瞬間,其實不是他最難過的時候。最難過的是,當他無意中回想起過去的點滴,卻突然意識到,那個人記憶里的人已經永遠不在了。

從墓地出來,坐進車里的時候,他抱住了沈徽林,下搭在的肩頭。

Advertisement

沈徽林抬手輕了一下科林的手臂,作帶了一些安意味。

生老病死似乎是一件無法避免的事,只是當邊的那個人突然離開,心里還是會滋生無盡的失措悵然。沈徽林想,幾天前還抱著七七講故事的和藹老者,怎麼就徹底沒了呢?

沈徽林半晌沒,聽到科林說:“我爸他······應該沒什麼憾了。”

沈徽林安他,“最后這段時間,叔叔過得很開心。”

科林安靜了片刻,總有些不確信,“我們以后,會一直在一起嗎?”

沈徽林清冷的目落在科林上,眼底帶著一些無所適從的微怔。

他一直是一個的工作伙伴,也是一個的伴。沈徽林清楚,他們待在一起,甚至從不糾結“”的話題。價值觀的人,反倒不會在乎這些。

“一直”這種詢問,顯得格外突兀,可能是親人的離開讓他變得。沈徽林恍然發現,原來真誠的承諾這麼難做。

聲音清了一些,“怎麼了啊?”

科林起,和沈徽林拉開了一點距離,懷似的說了一句,“我們好好的。”

沈徽林點點頭。

車子行駛在曼城北郊的林蔭道上。

科林向沈徽林坦言了這次閃婚的原因,很多年前他過一個朋友,基本穩定,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

沈徽林安靜聽著,很問他什麼。只是在科林提起分手原因時了一句,“是因為叔叔?”

科林搖搖頭說:“也不全是因為他,可他覺得是他的錯。”

老教授一直打算回國,但因為生前所做的研究容涉,回國一再被阻。好不容易結束了長時間的審查,一家人準備回國的時候,科林這邊卻出了問題。

“那孩兒是ABC,不愿意放棄這邊的份。”科林說:“我爸想讓我們一家人都回去,態度很堅決。理念不合,就分了。”

沈徽林說:“你們后來怎麼沒回去?”

科林說:“我媽生病了。”

突發的疾病留住了一家人。

說來也奇怪,好歹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科林取消了回國的計劃之后,也沒去找友復合。

七八年過去了,他現在連生的格、喜好、樣貌都已經記不清楚。

科林后來不談,只是因為工作繁忙又嫌麻煩,老教授卻以為科林有心病。這種心病轉嫁到老教授上,生命的最后幾個月,他一直憾,因為他的一意孤行,科林沒能結婚。

有時候遇見的時機很重要,科林沒想過,自己會和認識不到一年的沈徽林閃婚。

沈徽林也想不到,的婚姻,不是和最的那個人。

科林語調平淡說了一點兒他的事,沈徽林話始終不多,車很快恢復了安靜。

路過加油站,車子停了下來,兩人下車等汽車加油。

科林和工作人員攀談了幾句,側頭看到沈徽林站在路邊,長被風吹得擺,側臉白皙疏離。

他拿著一瓶水走了過去,打開遞給,開玩笑一般說上很有故事。

英云集、紙醉金迷的曼哈頓,在疾病發之前,沈徽林一點半點時間也不敢浪費,每天都在格子間奔波。

自覺早就沾染了一世故與銅臭,只是偶爾在那麼一兩刻,出不合時宜的

科林很懂分寸,幾乎不問的過往,結婚那天宣誓結束后,他對說:“我們以后好好的。”

他是一個很喜歡談“以后”的人。

車加好了油,那人喊他們過去。

兩人重新坐回車,沈徽林垂眸想著科林的那句“故事”,他或許也想知道的過去。

“我……”沈徽林開了一個頭,又不知道應該怎麼說下去。

我深過一個人。

他溫涼薄,忽遠忽近,站在無法抵達的高

不顧的奔赴過,在他會過最纏綿的幸福、最深的失

我和他吵過、鬧過。申市、北京那些朝夕相的日子,也不是沒有好時候。

相伴一程,總要走散。

……

沈徽林回頭看了一眼車窗外,四月份的曼哈頓一直沒有降雨,從車窗看出去,天空碧藍如洗。

靜默良久,在鏡頭面前侃侃而談的人,此刻竟然找不到合適的話語,來復述那段過往。

時間總是向前延展,偶爾回頭,記憶里的那個人已經澤斑駁。

或許,真的沒有誰,是不可以被代替的。

哪怕那個人,以那樣銘心刻骨的方式存在過。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