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貓耳小說 穿越時空 三國:我轉投劉備,老曹你哭什麼 第374章 決死突圍,往日重現

《三國:我轉投劉備,老曹你哭什麼》 第374章 決死突圍,往日重現

關於宛城的陷落,其實並非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畢竟曹昂等人早已陷絕路。

的起因是在建安七年四月底,曹昂兵敗之後退了宛城之中堅守城池。

此時曹仁派遣朱靈前來增援,使得城守軍重新回到了兩萬餘人,有了堅守的基礎。

而到了六月中旬,關羽平定了潁川、陳留二郡,曹仁不得已退軍來到了宛城。

此時曹昂在宛城已經堅守了兩個月,曹仁還未至宛城,就遭到秦瑱的伏擊。

這一戰,曹仁險些被太史慈等將擒獲,幸得曹昂從城率兵突圍接應,方纔讓其安全城。

到了此刻,曹仁加上曹昂麾下已經逾越四萬人,和秦瑱麾下兵馬基本持平。

曹仁剛一抵達,荀攸建議曹昂儘快撤出宛城,不要戰,直接撤往關中。

因爲在潁川陷落之後,眼下宛城已經了一座孤城,他們雖然還有四萬大軍,卻已經完全斷了和關中的聯繫。

在這種極端況下,他們堅守不了多久時間,只有撤退才能保這些兵馬。

可曹仁聽此,卻反問了荀攸一個問題,現在他們還有沒有機會撤回關中?

答案是肯定的,秦瑱不會讓他們有任何逃的機會,在曹純兵敗之後,析縣便被秦瑱奪取。

也即是說,秦瑱牢牢握住了他們西進關中的必經之路,只要他們一,秦瑱必然死死將他們咬住。

而從宛縣想要撤軍到關中,需要經過八百里秦川,沿路皆是山道,走都需要走一個多月時間,更別說後面還有追兵。

所以在曹仁看來,退軍是死路一條,唯有堅守城池,才能等到曹的增援。

然則這個問題荀攸怎麼可能不知道?他之所以要勸曹昂屯軍,就是因爲他判斷曹肯定無力增援!

Advertisement

就和曹仁拒絕撤軍的理由一樣,秦川足有八百里,曹要帶多兵馬纔夠增援?

這些兵馬南下要員多民夫和多糧草?八百里補給線,不是曹能支撐的!

故而在荀攸看來,即便曹回軍長安,宛城也會被曹棄子直接放棄。

他們唯一的求生之法,就是趁著秦瑱和關羽還未對他們達合圍之前儘快突圍。

至於秦瑱會追擊的問題荀攸也有計策,那便是化整爲零,分十隊兵馬進行突圍。

這固然會損失大量兵馬,可相比全軍覆沒,即便只能帶回一半兵馬回關中都是賺的。

更何況曹長子曹昂還在此,他們誰都可以留下來,唯獨曹昂不能留下。

畢竟從一個臣子的角度來說,曹是主公,曹昂便是主,荀攸有責任保證曹昂的安全。

不過當荀攸對曹昂說出了自己想法之後,曹昂卻果斷拒絕,按照他的原話乃是:

“先生曾與我言之,夫濟大事,當以人爲本,彼等爲我士卒,便應保其命。”

“豈可如此以他人之命,換昂茍且生?昂愚昧之人,願留於此,諸位願去便去,昂當竭力助之。”

曹昂如此表態,自是讓麾下將士無不激涕零,而如此耽擱幾日,也使得關羽功和秦瑱匯軍。

兩軍匯聚,總兵力超過了八萬人,連天遍野兵馬直接將宛城圍得水泄不通,曹軍撤退之路就此斷絕,再無生機。

在圍困數日之後,劉備軍開啓了進攻,兩個月的時間,讓秦瑱填平了護城河,製造了大量攻城械。

與之相對,則是城糧草、資消耗加劇,甚至連燒火做飯的木柴都已經不足。

這也是堅守城池的最大一個缺點,無法像駐軍在外那般獲取資源,如果不事先囤積,兵馬一多就容易消耗殆盡。

Advertisement

而很巧的是,自從張繡投降了曹之後,雖然因爲特殊時局得以繼續鎮守宛城,但曹的防備從未鬆懈。

爲了防止張繡復叛,他對宛城的資採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讓張繡難以囤積軍用資。

張繡自也知道老曹的心思,故而從未特意囤積過多資,只保持城擁有三個月存糧。

這一點,在之前無論是曹還是張繡,都沒有覺得有毫異常,畢竟堅守三個月,足夠曹派遣援軍。

張繡一旦反叛,憑著存糧也很難堅持夠三個月,曹也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平定叛

就是這樣一個防護措施,卻使得城了困境之中,面對劉備軍的進攻,城士卒戰意低下。

一日之間,幾次差點讓劉備軍在牆上站住腳跟,幸得李典、曹仁等將誓死拼殺,方纔擋住敵軍。

好不容易戰事方纔止住,荀攸又勸解曹昂突圍,這一次,在見識了劉備將士的勇猛之後,曹昂答應了這個建議。

不過與荀攸原本預想的分兵突襲不一樣,曹昂準備集中兵力單點突破,嘗試從東門殺向潁川境

曹昂的這個想法自然不是一拍腦袋所決定,之所以向東,是因爲劉備軍圍三缺一,只有西門沒有敵軍。

但自古圍師必闕,缺的一門外,往往藏著大量伏兵,所以西邊不能突破。

北邊是崇山峻嶺,南邊是秦瑱的主力,唯一的出路只有關羽負責的東邊。

即便是面對關羽,但一旦功,便可深敵腹,通過潁川境北上

相較來說,兵馬不多,而且可以直接往西進弘農郡,遠比經過武關北上方便。

他這一個提議自然得到了荀攸的讚許,但他又給曹昂獻了一計,要求派一將從西邊突圍,吸引敵軍注意。

Advertisement

然後趁著敵軍圍攻西邊突圍兵馬之時,他們主力兵馬從東邊進行全面突破。

這樣就能分散敵軍注意力,讓他們主力兵馬功突破,如果運氣好,向西突圍這支兵馬也能功。

曹昂依照此計,讓李典帶領五千兵馬朝著西邊突圍,他則是與曹仁等向東突圍。

於是在六月二十八日這一夜,趁著夜靜謐,宛城悄然開啓,由李典所部五千人朝著西邊黑暗之中衝鋒而去。

想比當過學生的都知道五千人是個什麼概念,列在場之上烏泱泱便是一大片!

而宛城城門並不寬廣,並排只能容得六人,士兵前後相隔半步,直到李典前軍衝出四百步,也即七百多米之後,後方兵馬方纔衝出。

是時,正是二更時分,李典這五千人就像是一個冒險者一般,義無反顧的殺黑暗之中。

僅僅過去了兩刻,準確來說不到三十分鐘,忽聽西邊發了一陣喊殺聲,李典中伏了。

黑夜之中,看不清城外到底有多兵馬,李典又在被多兵馬圍困,總之到都是喊殺聲音。

曹昂本來準備直接衝出,可荀攸卻讓他再等三刻,必須給秦瑱足夠時間調兵遣將往西邊,他們才能突圍。

就這樣,足足過了半個多時辰,曹昂以曹仁爲先鋒率領八千兵馬先一步殺出了宛城。

相較於李典的五千人,除了老弱病殘的三萬多大軍出城便須數倍的時間,所以需分爲三軍。

而當曹昂主力兵馬方纔出城,便聽前方發了一陣劇烈的喊殺聲,曹昂見之,舉起長劍道:

“如今突圍若,則我等皆可得生,若不,我等皆死,諸公且隨我戰!”

一聲喊罷,曹昂帶著麾下兵馬殺了夜之中,準備突破關羽士兵的阻攔。

Advertisement

本來曹昂以爲擋在前方的只是關羽的分部,只要突破,他們就能逃出昇天。

結果當他率領主力殺到大路之上,只見遠列著無數兵馬,秦瑱站在遠傘蓋之下高呼道:

“子修,休要頑抗,現在投降,猶然不晚,何必執迷不悟,非要相抗?”

正是知子莫若父,曹昂幾乎是秦瑱看著長大的,他教了曹昂什麼,曹昂又學到了什麼,沒有人比他更清楚。

就如當初他知道曹昂會幫助他一樣,現在曹昂會選擇什麼突圍方式,朝什麼方向突圍他都能預料到。

所以他早就悄悄移營向東,在東邊佈置了大量埋伏,主力幾乎都在東門。

也就是說曹昂這一次突圍面對的不是什麼伏兵,而是正面可以將其包圍的大軍。

作爲這一張大網的佈置者,他知道曹昂再往前是九死一生,所以只得出面勸阻。

但曹昂聽到此聲,卻是會心一笑,雙目遙遙看著遠方的秦瑱,不由朦朧了雙目:

“多謝先生勸阻,先生之恩,來世再報,恕昂不能全禮,全軍聽令,突圍!!!”

他的聲音初時極低,甚至左右也難聽到,直到全軍聽令之時,方纔放聲高喊。

所以在士兵聽來,曹昂就下了一個命令,突圍!秦瑱在遠也只能聽到一個命令,突圍!

幾乎沒有給他任何反應的機會,曹昂帶著兵馬朝著前方的軍陣發起了決死突擊。

甚至沒給秦瑱下令生擒的時間,關羽見敵軍衝擊,即帶著諸將朝著前方兵馬迎去。

張遼、太史慈、高順、徐盛、徐琨、朱然、潘璋、魏續、霍峻、廖淳、蔣欽,再加上關羽。

幾乎能打一次大規模戰役的十幾員大將,帶著兵馬突了曹昂的軍陣之中全面掩殺。

幾萬人攪在一起,幾乎讓秦瑱瞬間丟失了曹昂的蹤影,而就在他尋找之時,曹軍卻開始潰散。

模模糊糊之中,他只能聽到敵將已死降者不殺的喊聲,心中一陣刺痛突然襲來。

如此足足過了良久,聽著遠的喊聲,秦瑱眼角落下了兩行清淚,不忍的閉上了眼。

淯水之畔近在眼前,那個幾年前被他救下了的青年,今日卻被他送了墳墓。

恍惚之間,他似乎又聽到了鄒氏的琴聲傳來,迴盪在淯水河上,伴隨江水悠悠而去,久久不絕於耳。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