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當然也不嫌錢多,有自己的小生意,出租小說,一天一錢一本,明碼標價,叟無欺。
孫敬亭真的是個好爹,也是個好的合夥人,每年年底算賬,三人分,給孫曉的那一份也都是直接給到手上的,也不管怎麽花。
得虧孫曉懂事,自己留點零花錢,剩下的都跟老爹的錢一起存了起來。們村就有個信用社。這個時候的信用社,存錢的利率都還可以“講價”的,存的多了,利率還可以給高一點。
孫曉每次看見爹和信用社的負責人就利率高低討價還價,都一臉無語。
而且,他們村還有“私人儲蓄”,是村長搞的。把錢存到村長那裏,利率比信用社還高。村裏有不人這麽幹,截至孫曉離開村子,沒出過什麽岔子。後來,村長這個私人儲蓄也就停了,一直沒出什麽事。
但是孫曉反對爹把錢存到這種私人儲蓄,一直都是放信用社,保險點。
用零花錢在縣裏的新華書店買了不武俠小說和言小說,都是時下最流行的。自己看完之後,就在班級、年級、學校裏流轉。
幾十本小說,一年到頭不閑著,生意好的不得了。
畢竟,哪怕是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學生,也不會給孩子買小說看。學生們每個星期2~5元不等的零花錢,買書就不值當的,但是租書很劃算啊,最多三天看完一本,才花3錢。
第一年賺了一千多塊。第二年,利潤就了三分之一。
一是因為書舊了,得降低點價格;二是因為多了個競爭對手,學校一位老師看到了的賺錢模式,自己開了個書店,租書給學生看。
而且特別逗的是,學生從他那裏租了書,基本上沒機會看。因為他會跟班主任通報,誰誰誰從我那兒租了書。老師一抓一個準,直接把書沒收了。
被沒收的書又回到了那位老師的書店。
老師們講話,沒讓你們賠書款就已經很仁慈了,退錢的事就不要想了。
同學們敢怒不敢言。
這位老師的作讓出走的顧客大部分又都回來了。
所以,孫曉才能保住三分之二的利潤。
這也是虧了績好,不然老師肯定是要收拾的。在學校裏傳播雜書可還行?
至於那位老師傳播雜書?那不是都沒收回來了嘛。
還給大家帶貨。每天統計一下同學們需要的東西,第二天從自家小賣鋪帶過來。儼然是第二個生活委員。
學校雖然位於慶山鎮大街的最南端,但是鎮上的繁榮已經輻不到這兒了。住校生想買東西,還是非常不方便的。
倒是有一位鎮教委員工的家屬,在學校北牆兒那兒開了個小賣鋪,但是價格比外麵高一點,大家沒辦法了才會在那兒買東西。
現在,孫曉提供了一個更好的選擇,那當然是找買啊。一開始還是本班同學找買,後來其他班的同學也來找。
人太多了,孫曉隻好找到了各班生活委員,發展下線,請們幫忙統計各班需求,給們每周2塊錢的工資。不多,但是這個時候,可以買4包方便麵呢。
做生意做的風生水起,也不耽誤回回都考第一。老師們想找麻煩,還得顧慮尖子生的份。
們這個地方,對績的重視程度超乎想象。好學生,總是在各個方麵都有點優待的。
但大概也是九中曆史上第一個不學校待見的尖子生了。
當跳級參加中考,以全縣第一的績考上了縣一中,九中的老師們都緒複雜。
想放鞭炮慶祝一下,這個把全校氛圍都帶偏了的學生終於走了。
想大肆宣揚一下,這個全縣第一是他們學校的誒。說出去特別有麵子,這是他們慶山鎮教育的重大進步啊!
又想藏著掖著,因為這個學生,確實沒有任何勤好學的事跡可言。宣傳特別會賺錢嗎?怕是會起反效果。
但老師們的複雜緒並沒有維持太久,因為他們發現,這屆被孫曉謔謔了的初三,整績比往屆提高了不,考上縣重點高中一中和二中的學生多了二十幾個。比往年幾乎翻倍了。就連他們學校在縣裏的整排名都提高了3個名次。
老師們一問,才知道,在孫曉這裏買東西,累計購滿100,就可以提供的針對個人況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計劃。
再一查名單,果然,績提升快的,都是花錢比較多的。
九中老師齊齊無語。這就是金錢的力量嗎?
那還等什麽?宣傳啊。不過就不要突出孫曉了,突出整績。
農村孩子上學,那是真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多數都被淘汰了。
很多孩子上完小學就輟學了。
更多的孩子上完初中輟學。能考上重點高中的是數,考上中專的也是數。大部分都輟學了,在家務農一兩年,再出去打工。孫曉印象中,很多本家侄,都是十四五就去南方的服裝廠、被服廠、棉紡廠幹活了。
孫曉是97年初中畢業的,這一年,中專已經快要窮途末路了。
這一年考上中專的同學,都沒有直接分配,都是口袋裏揣著戶口,在家等分配。
有的等了一兩年,家裏再找找關係,給安排了,戶口也終於落在單位。還有的等不到分配,實在等不下去了,隻能把戶口落回自己家,出去打工了。
可能還會遭到部分無良村民的嘲笑,“讀三年中專有什麽用,還不是跟人家初中沒讀完的人一樣去打工?”說這些話的人,都是家裏孩子沒讀完初中的。大概對人家讀書多的帶著一種嫉妒心理。
孫曉考了全縣第一個消息在村裏也廣為流傳。孫敬亭高興的不得了,專門回村大擺筵席,慶祝兒考上了重點高中。
“聽說一中為了鼓勵學生學習,績好的都有獎學金。我家以後肯定也能領獎學金的。”他得瑟道。
本家都來了,除了孫明生一家。孫曉的便宜大侄孫慧這會才小學畢業,即將進初中讀書。他們實在不想看到孫曉父倆得意洋洋的臉。
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家平時已經不會把孫曉和他們家聯係在一起了。但每次孫曉搞出了什麽事,就會提醒大家想起來,背地裏再把他們家嘲笑一頓。
早知道這樣,當年給把戶口落在自己家就好了。反正那時候老三已經快兩歲了,村裏也不會把孩子怎麽樣,頂多罰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