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楊巡表示,如今大晉憂外患,并非與荊人用兵的好時機,然而君命在,他只能盡力而為之。
就算死沙場,他也絕不怨陛下,只是放心不下陛下與千秋社稷。
還陛下能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勵圖治,振興國力。到時自然有比他楊巡更為驍勇的將士,踏平韃虜,收復山河。然后他亦是俗人,唯有一人放心不下,便是他之孫兒戒行。
這孩子世坎坷,生母瘋癲,為父親和繼母不容。若他不在,這孩子必定要被人迫害,所以他早早做了安排,想要將這孩子過繼給友人司徒家。若是有朝一日,這孩子才,能效忠陛下,那麼他楊巡的愿也算得以繼承,只求陛下善待這苦命的孩兒,那麼他楊巡馬革裹尸,再無憾!
整篇書信,字字句句捶打陛下之心。
原來當年楊巡出征時,便已經知道泰王與太子勾結,要聯合奪取兵權,各自壯大自己的勢力......
可那時邊關告急,楊巡是如此報著忠君赴死之心,前往戰場的。
看到了最后,老皇帝的手都抖了起來,這幾十年來,對楊巡日積月累的愧疚之,一下子被這書信全都激發了出來。
他甚至激得眼眶潤,老淚順著褶皺流淌出來。
齊公之前也看了楚娘子送來的這一封信,他當時也是哭得不能自抑,揚天捶,恨不得當年亦在沙場,與楊巡一同殉國。
可是今日,他宮除了阻止陛下嫁出司徒晟的未婚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救出司徒晟一命。
所以趁此功夫,他再次跪地請求:"陛下,司徒晟便是楊將軍當年托孤的孩兒。他雖然不姓楊,可為人世,一心為國卻與楊老將軍無異!這孩子......不該得陛下如此冷待啊!"
陛下依舊看著手里的書信,心有些起伏不定。
他并不太了解楊毅的家事,可若這封書信為真,那麼這孩子倒是不曾在叛臣楊毅的邊長大,反而是跟祖父更親近些。
而且他改姓司徒,原來是楊巡的托孤安排,若這書信被他人知道,自己就算論司徒晟的欺君之罪,恐怕也失了正經名目。
畢竟民間過繼,也是講究不問前塵。
這孩子是經祖父同意,過繼給司徒家的,以后承襲的就是司徒家的香火,自然也不好到宣揚自己是楊家的孩子了!
皇帝若要以此論罪死司徒晟,于于理于法,都說不大通啊!
更何況司徒晟子從仕以來,兢兢業業,一心為朝廷,從無徇私可言,職田改造更是壯了國庫,讓朝廷現在有了與敵國一戰的從容底氣。
更是在太子宮變中,力挽狂瀾,平定了宮。
若他之世無人知也還好,現在齊公卻帶來了楊巡的托孤書,請求陛下善待他那苦命的孫兒。
豈不知,他已經命人備好了毒酒,正準備送功臣的孤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