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帝只問道:“那信你們可看了?”
大家紛紛道:“看了。”
武宣帝道:“可有什麼不妥?”
賀青燃出列道:“微臣以為,并無不妥,那倡議書所言句句實,帳也算的明明白白,倡導民間用這樣的方式,不管對朝廷,還是百姓自己,都是好事。長此以往,瘟疫將越來越……臣以為此舉大善。”
武宣帝點了點頭。
一個史道:“但此倡議書,發到了全天下的文會之中,而各文會無不是各縣才子,將來便是朝中棟梁,卻被這三人籠絡,涉及到的人數極多,若這三人之后有什麼想法,豈非一呼百應,難以控制?”
武宣帝淡聲道:“那依你之見當如何?”
史道:“既然涉及到如此多的讀書人,自然當由朝廷出面。”
武宣帝笑道:“哦?朝廷告訴他們,朝廷沒錢,所以只管中州,其它地方管不過來,你們自己想辦法自救吧?”
那人一噎。
其實本來麼,這種事,民間才子自發組織,那為君分憂,那國民,朝廷去組織算什麼?推卸責任?
賀青燃也道:“他們三人之所以一呼百應,是因為他們所行本就是義舉,所做的本就是善事、正事!若他們另有想法,難道天下讀書人還會盲目跟隨異端不?比起師徒朋黨,臣以為,這樣全無私心的倡議,無需在意。”
武宣帝道:“正是。”
其實讀書人湊堆搞事,如果這個“但求”不是太子的話,那武宣帝還真得關注一下。
但現在沈晝錦搞這個,是為了給他解決麻煩,最早的倡議人又是他親兒子,他怕什麼!
于是順順當當的退了朝,封了印。
而經過這件事,別的不說,滿朝文武、天下文人,是真的把這個不起眼的信箱子看到了眼里。
這也太便利了吧?太快了吧?千里萬里差不多都是次日達,這是什麼概念?比八百里加急,八千里加急都快啊!!
而聽說,各地員的專屬信箱子也開始制作了,以后,豈不是天下事皇上都能立刻知道?
頓時有人歡喜有人憂。
中州這邊,臘月二十七晚上。
意外又不太意外的,沈晝錦迎來了騎飛來的皇帝一只。
沈晝錦一見他就道:“外公你吃過飯了嗎?”
武宣帝沒看到驚訝的表,還有點小失,道:“自然是吃了。”
“那好,”沈晝錦道:“來吧,我們去看戲去。”
戲本子一編好曲,就了一個戲班子先排著了,因為就是一出非常簡單的小戲,所以排的也很快,他們也是第一次看。
一伙文人全都來了,太子和霍凌絕跟他們坐在一起看。
于是沈晝錦只能左邊坐著武宣帝,右邊坐著師父,陪著倆老頭頭看,小凰停在武宣帝肩上,很是興致,不時的顛著小子,倒是沒發出聲音。
沈晝錦還提前拿出來一些焦糖米花,人煮了茶,滋滋的抱著又吃又喝。
沈既明雖然不喝,也抱著一杯茶暖手,武宣帝大概是顧慮到人太多,怕將來這些人有考進殿試的會認出他來,所以沒要米花,但是演起來之后,他就不時的手去的簍子里拿一個拿一個的,一邊喂小凰,一邊自己也吃。
這年頭的戲曲演員,雖然戲子什麼的,名聲不好聽,但都有真功夫,小花旦的嗓子真一個清甜,作俏可,那個婆婆雖然算是個丑角,但也不招人討厭,作表什麼的,一出來就特招人笑。
場下笑聲不斷,沈晝錦米花都顧不上吃了,一把杵給武宣帝,空出手來拍掌。
大家都笑的不行,不時的好,一直扮演貓、狗、老鼠、豬,加上蒼蠅蚊子跳蚤的小演員上場。
明明就是一張舞臺,也沒有實,但為什麼能演的這麼惡心,下頭人紛紛作嘔,又連連好……說真的,沈晝錦自己都沒想到效果能這麼好,演的太好了,這絕對能達到事后想想都惡心的效果了。
一場戲全看下來,也才一個時辰多一點兒,但真的全程無尿點。
尤其最后小花旦揭的那段唱詞兒,加上還有一個“閻羅王”當背景,一下子從喜劇變了正劇,真有幾分警醒人間的味兒。
沈晝錦手都拍紅了。
雖然確實淺顯,但做為一個外行,真的覺得太棒了,對這件事的目的來說,也太棒了。
在場的人,明面上份最高,所以等下了場,沈晝錦把人過來,抓了一把金花生賞了那班主,又單獨抓了一把賞了小花旦,一邊叮囑:“這戲,不管哪家戲班子,想來學的,你就費心教教,別藏著掖著的,這種事,知道的人越多越好。”
那班主連聲應了。
幾人這才回去。
天也晚了,霍凌絕兩人和眾人告了別,結果一進驛站大門,小凰猛然開嗓,一下子就調到了最高音量:“繡兒我兩世為人……”
嚇的太子猛然往后一退。
沈晝錦和武宣帝一個比一個淡定,武宣帝練的住小凰的,慈的道:“錦兒,你與兒許久不見,不如接過去親近一二。”
“外公別客氣,”沈晝錦溫的道:“出門在外,不安全,你還是帶著兒吧!”
兩人互演了兩句,武宣帝笑罵:“趕接走!!”
他是騎著凰來的,沒帶影衛,只能讓他們接走,沈晝錦經驗富,知道小凰興頭上來得唱一晚上,于是道:“兒,這是剛才那個戲的作者,你唱給他聽聽,我覺得他一定喜歡。”
小凰一聽,翅膀一展就飛到了太子的肩上。
于是太子房里翻來覆去唱了一晚上的戲,太子也是厚道,記不住的,居然還給糾正。
一晚上下來,小凰就把整個戲都唱連貫了,然后就去找人……余致遠唱了一遍。
因為驛站住不開,所以現在余致遠和韓青溪都住在韓誠家里,這會兒吃早飯呢,小凰一進去,站在窗子上唱完了一整折戲,一人分飾幾角,聽的兩韓目瞪口呆。
余致遠只能給他們解釋:“這是皇上邊的凰……對,是真凰,就是當初皇上千秋,過來討封獻糧的神鳥凰。”
頭一次聽說這件事的兩人:“哇!!”
其實當時神鳥討封的事,不人知道,但一來韓青溪那會兒不在京城,二來,那時候氣運制的厲害,所以這種正面消息,愣是一點水花也沒濺起來。
乍然一聽,兩人都十分興,然后,又開始寫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