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上次鄉試看榜之后,已經有一年的時間多沒有見到過戚景了。
在這期間,一直都沒有聽到過他的消息,如今突然見他來信,焉能不喜?
齊譽懷著激的心揭開了彌封,攤開,卻見信上寫道:丞兄見字如晤……愚弟戚景攜賤方若蛟拜上。
呵呵,他果然是婚了。
這個名方若蛟的人,想來就是榜下捉婿時的那位俏郎了。
應該是錯不了的。
就戚景當時那慫樣,他敢換另外一個嗎?
這封信約有上千字,屬于是大篇幅。
字里行間,流出了對往昔的懷念之,足見其義真摯。
信中除了表達思念之之外,還詳細介紹了兩件事。
首先是他家庭方面的事,他是去年時的親,其妻方氏隨后也懷了孕,目前待產。
除了家庭之外,他還說了一下近況。
在他親后的第三天,就真的隨著其妻南下了。
去干什麼呢?
抗倭!
也由此,踏上了戎馬之路。
最先時,他在軍營中擔任執筆文,做一些文案的瑣事。
如此安排,倒也適合。
軍中將士多是獷漢子,有文筆雋秀者,而戚景卻有著舉人功名,屬于是見的文化人了。
是金子總會發。
這句話說得一點都沒錯。
沒過多久,軍中的指揮就注意到了戚景通武藝。
然后認為,如此猛將,豈能虛度于舞文弄墨之間?
于是,便提拔他做了基層的武。
但是,才不到半年的時間,戚景就因驍勇善戰而到了重用,并在之后的幾次大捷中先士卒,打出了氣勢,力挫倭寇的銳氣。
后因其戰功卓越,被擢升為把總一職,居正七品武。
嗚呼!
戚景發達了!
人家現在當了!
齊譽幽幽一嘆,心里頭顯得有點患得患失。
兩人相識于微末之間,屬于是從同一起跑線邁步,如今人家已經為,而自己卻是一個小吏。
差距很大。
不過,這種羨慕也就存在了一瞬間,而后便消失不見了。
是的,要堅持自己的信念。
每一條人生路都是不同的,每個人也都是不一樣的。
把自己的人生路走好了,才是正解。
齊譽拉回了思緒,繼續閱信……
對于抗倭的進展,戚景也做了介紹。
信中稱,我軍雖然取得了階段的勝利,但是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這里的代價是指死了許多的人。
倭寇,比想象中的還要狡猾,還要殘暴。
他們擅于游擊突襲,行上進退迅速,令人防不勝防。
除此之外,他們使用的扶桑刀既長又利,重量又輕,在對抗中占盡了上風。
按戚景的話來說,在那鋒利的扶桑刀下,流得全是我英靈的鮮。
戚景也曾在此刀下過大傷。
……
朝廷對此也很重視,在鏖戰期間,皇上還曾派禮部的人前來犒軍,并還囑托,一定要打出我朝的骨氣、傲氣、和霸氣。
那一晚,全軍將士都開懷暢飲,圍著篝火高唱《秦風無》……
豈曰無?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嘹亮的戰歌,染的鎧甲,還有在為埋葬同袍時留下的男兒淚……
驀地。
齊譽覺到,戚景已經不再是以前的戚景了,他現在是一名戰士。
他那豪邁的兒郎氣概,也深深染了自己。
是啊!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自己似乎應該做點什麼……
對于扶桑國,齊譽只有痛恨,用生啖其敲骨吸髓形容,都不為過!
嗯……他們使用的扶桑刀!
真得就那麼厲害嗎?
驀地,齊譽腦海一閃,一件傳說中的兵浮現了出來!
狼牙筅!
據后世史書里的記載,這件奇異的兵曾力克強敵,在戰場上大放異彩。
而且,此專克扶桑刀。
屬于是一種大殺!
記憶中,此筅乃是用大竹所制,長一丈五六尺,上截連著四旁的附枝,節節枒杈,再掛以鱗刀,殺傷力巨大。
試想,如果我軍的將士能夠配備此兵的話,豈不是斬倭寇如同切菜乎?
呵呵,是想想就讓人激呀!
但是,仔細想想又覺得惆悵了。
實現起來有點難!
為什麼呢?
按照我朝現下的制度,任何人都不能私造兵,否則就會以謀反論。
也就是說,若想讓軍隊大量的配備上此狼牙筅,必須要由朝廷的工部接手量產。
那麼問題來了,工部會不會干這個活呢?
還真不好說。
先從流程上來分析。
如果想要打造此筅,就必須先得到兵部的認可,他們審議通過之后,才會由閣票擬,再通過之后才上達皇帝審閱。
皇帝若是覺得這個點子好,就會朱批同意,若覺得不好,那就夭折了。
假設,皇帝這一關通過了,之后還要由戶部進行預算,國庫充盈的話就會撥款。錢都到位了之后,工部才會接手打造。打造完之后,戶部還會進行驗收,什麼問題都沒有了,才會運到前線給將士們裝備。
這通流程可不是一般的漫長,每一關都很難通過。
當然,最大的關鍵還要看皇上他認不認可,他是若不認,其他方面就不用再想了。
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大難題。
那就是,怎樣才能讓把這個奇思妙想上達至兵部呢。
兵部是第一關。
自己現在不過是一介舉人,沒有任何話語權,如何上奏?
沒門路呀!
可是,如果不奏的話,豈不是空留憾?
有了!
何不利用一下與陸巡的關系,借他之口直達至中樞呢?
這個方法還是可行的!
陸博軒和孟嵐山乃是故,這種小忙他肯定是會幫的。
況且,此事對他來說,有利無害,還沒風險。
若是了,陸巡還會因獻策有功,得到朝廷的嘉獎。若是不,他也不會損失什麼,何樂而不為?
重點是,他居巡要職,屬于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話語權足夠重。
就這樣定了。
隨后,齊譽就給陸博軒寫了一封大長信,以明心思。
至于狼牙筅,還用記號筆勾勒圖,以便理解。
此事能否功,就看陸巡的三寸不爛之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