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點名的沈云舒心里嘆了一口氣,于這種事確實沒什麼好的辦法,因為什麼辦法都是要錢的,而顯然現在的齊祭酒想聽不要錢或者要錢的。
按照前世見過的災后重建的事跡來看,除了國家拿錢,再有就是百姓自發募捐資或者錢財了。
不過這話不能隨便說,這時代可不是前世那個人人平等的時代,現在的人三六九等地位十分分明。
就說烿都城里,隨便扔個板磚都能砸到個富商貴族,哪個沒有些錢財?若是他們當真有捐款救人的心思,也不必這麼點子事兒討論到現在。
這個時候誰若是提了捐款的話,那就相當于把大家都架起來了,愿不愿意的都要跟著拿點兒。
這就相當于拿別人的利益賺自己的名聲,以一人之力抗整個烿都城的富商貴族!
沈云舒覺得,自己還沒有那麼的腦袋。
沈云舒思考了片刻,“災后重建還是要的,只不過需要銀子,也需要時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不過怡安郡王說的有道理,附近城鎮如果有空出來的需要有人做的活計,確實可以先招收一部分災的民眾,畢竟他們的價格也不會太高。
而且朝廷可以派人在災的百姓中調查一下,那些有特殊手藝的,比如說雕刻、刺繡、以及各種技工匠,哪里有需要可以由府推薦,讓他們自己憑借一技之長生活,朝廷若是有需要,也可以吸納一部分人才為朝廷所用。
再有,路途遙遠,朝廷的資源運送畢竟不方便且耗時長,可以鼓勵附近的富商豪紳們做些善事,無論是給流民百姓施粥還是支援災后重建,朝廷都可以據功績進行嘉獎,比如說金字招牌之類的。能得到朝廷的肯定,于他們日后行商也多有方便,想必他們應該會愿意的。
而且我們這些生活在皇城腳下富貴窩里的,平日里喝一口茶、帶一朵絹花也能節省一些生活所需。貴人們那些平日里用不上的件兒,也都可以拿去換茶淡飯、蔽衫,想必流民們也不會嫌棄。”
這些話也是沈云舒反復斟酌之后才說的,畢竟按照齊修遠是皇帝近臣,今日堂上眾人的話大概率會被傳到皇上耳朵里,有些話可以委婉的提醒一下。
讓商人們出銀子,在朝廷面前賣個好,有需要的時候朝廷可以提供個方便,再給個有名無實的褒獎,對外還能落個好名聲,對日后的生意也有利無害。
不同于往年各地災嚴重的時候朝廷強加賦稅,導致怨聲載道,這樣便了互惠互利。眼長遠的自然愿意去做,不愿意的也無人迫,大家都不會有什麼怨言。
而且主要是從古至今的賑災款,從來沒有真正能夠一分不差的到達災民手里的時候。只要是真金白銀,這一路總有泯滅了良心去惦記的。
所以真的用錢財賑災,也不能從都城這麼遠的地方出發,在附近籌集,能真正用到百姓上的才更多。
至于都城的王公貴族們可以用自己不喜歡的、眼下不時興的衫首飾、平日里賞給下人的東西等等,拿去捐給災民,這樣到災民手里的概率更大。
畢竟有一部分人不愿意捐獻錢財,也有自己的錢財捐出去還不知道落在誰的手里,沒有留個真正的好的原因。
齊修遠初聽沈云舒的話,覺得打腔的地方頗多,可是聽到后半段,越琢磨越覺得有意思。
這話說得隨意,卻解決了不問題。
比如百姓的安置,賑災款的來源、籌集、運送,連貪污吏的層層剝削都想到了。
齊修遠看著沈云舒的眼神帶著些贊賞。
沈云舒垂下眼眸,心里嘆了口氣。
看來齊祭酒是聽懂了,那就好。
畢竟是真的心疼那些百姓,前世通訊發達,沈云舒也曾親眼見到過很多地方災之后的影像,真的很難不讓人容。
而且這段歷史在史書記載中那樣慘烈,三百七十萬人只活下來幾萬,整個衢州幾乎就不復存在了。如今他們既然能夠在天災之下好不容易活了下來,還是不要在災后的磋磨里丟了生命的好。
齊修遠其實已經想過類似這樣的方法,也已向皇上提過了,這幾日只不過是正好來授課,想著用這件事正好考校一下年輕人。
本沒指有什麼太大的收獲,沒想到竟然還有驚喜。
主要是很明顯沈云舒是知道與南邊境的戰事起代表著什麼的,不然也不會說的方法都是如何幫助朝廷省錢的,就這一點就很難得。一個十幾歲的年人,居然能夠想通這些事,可不一般。
這想法竟比他想的還要好些,齊修遠克制不住自己的興,接下來換了個夫子授課,自己火急火燎的進了宮趕去向皇上稟報。
太學的上課時辰是從辰時二刻到酉時三刻,一天的課上完了,沈云舒與樂安、文沛菡、紀欣怡等人告別,便各自坐上自家前來接人的馬車回府。
太學雖然有供學子們居住的齋舍,不過多半是外地考上來的貢生會住在齋舍,像烿都的學子,尤其是像沈云舒他們這種靠父母職進太學的蔭生,是不會住在齋舍的。
回到王府,沈云舒先去前廳的書房見了沈振,講了一下今日在太學的事。
“無事,圣上其實已經約見過幾位重臣,定下了衢州水患的后續理方法,想必今日齊修遠可能只是突發奇想而已。你回答的好,只要不某些人的利益就無甚大礙,比起鎮北王府得罪他們,是他們更怕得罪鎮北王府。”
沈云舒聽著沈振霸氣的回答,心里有底了不。
小時候爹娘以為不懂事,在面前說過不朝堂上的事,也知道了他們鎮北王府風是風,但是明面上的針對和暗地里潛在的危險都不,所以并不愿意給爹娘添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