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嶺好糊弄,立刻就信了,“那yiyiwaowao真不是個玩意兒,以后別來咱家。”
大軍對林婉麗卻沒興趣,他問林蘇葉,“媽,那另外一個表姨呢?”
林蘇葉:“呀,欠咱家一大筆錢,來還錢的。錢不夠,就把手表押給咱。我鎖在箱子里,你們都不許呀,以后要還給的。”
大軍點點頭,他從來不翻林蘇葉的東西,只有小嶺喜歡翻箱倒柜。
他會看著不讓小嶺翻的。
林蘇葉讓他們寫作業,給莎莎準備了鉛筆本子繼續畫歪瓜爸爸,則把小姑那雙布鞋刷刷,等干了再補補。
雖然破了,扔是舍不得扔的,尋思天氣暖和起來,不如直接把鞋面絞破,做涼鞋,再繃上一圈布條就更結實。
看小嶺滿頭大汗,頭發漉漉的,棉襖直接下來上只穿著件小背心,大軍卻還是棉襖扣得嚴嚴實實的。
問大軍:“熱不?熱就下來換夾和坎肩吧。”
過了清明節就一天熱似一天,尤其今年節氣早,三月底就立夏,天氣就尤其熱。
鄉下大部分人家布料短缺,一個人頂多兩服,冬天絮棉花當棉,開春暖和起來等立夏就拆掉穿單,秋涼了就兩件套起來。
只有條件特別好的人家,才能冬天棉,春秋夾套坎肩,夏天單甚至短短袖。
林蘇葉家有薛明翊賺錢,還能拿到一些福利票,林蘇葉針線活兒又好,打細算著分配就不用那麼張。
不過也是可著頭做帽子,每個人的服有數,沒得鋪張,能省則省。
薛明翊看著高冷嚴肅,可其實節儉得很,手巾用破的,部隊發的汗衫也穿到破。
林蘇葉用他的一個舊汗衫給小哥倆各改一件背心,穿在服里面就很當事兒。
別看就一個汗衫,很多人家那是沒的。
大部分人頂多穿個衩子,外面就直接棉襖棉,本沒有打底。
大冬天子穿棉襖,剛套上拔涼拔涼的,純粹用自己焐熱,等干活兒出了汗,小風一吹,那冰涼冰涼的滋味兒,誰穿誰知道。
就城里人很多都是或者棉襖里面穿假領子,也不會真的穿一件襯。
人人限量供應布票,缺布啊!
眼瞅著小哥倆年后這三個月又長高一塊,下來的棉襖棉冬天就小了得重做,夏天的單褂子自然也小。
還得重做。
也是林蘇葉不肯給孩子穿得邋遢,別人家恨不得給孩子做個麻袋,從五歲穿到十歲的那種。總是給孩子做得合,板板正正,進城都不會被比下去的那種。
除了倆兒子,小姑也費布。
小姑力氣大,下地干活那服子鞋子特別費,尤其肩膀、胳膊肘、屁和膝蓋,隔三差五就得補,到最后就沒法補,總要換新的。
還要給小姑做夏天的單單。
有錢可是沒布票,缺布啊!
林蘇葉手藝再好,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有點犯愁。
林蘇葉問薛老婆子:“娘,我舅家不是自己織布來著?你去管他們買兩匹布來?”
薛老婆子娘家有兄弟姊妹,逢年過節也有來往,就兄弟侄子還借錢、票、糧都沒還呢。
雖然不是大筆借債,但是積多對莊戶人那也不。
林蘇葉自小在大家族長大的,爺父母也是和親朋互通有無、互相幫襯的,所以倒是也沒多自私不肯借人東西。
既然自己有需要,自然也該跟別人尋求幫助。
薛老婆子卻不肯,抹不開面兒,人家都說過好日子,去借東西那不是讓人說兒子無能嗎?
人就是這樣,你有個風吹草,別人就要說閑話。
今兒你胖了,他們說你是不是發財了?帶我們一個,不帶就是看不起窮親戚。
明兒你瘦了,他們說你是不是得絕癥了?怎麼回事。
薛老婆子又沒見過別的世面,出來進去就是在村里或者娘家,見的都是日常的親朋,其中自然被這種習慣裹挾,做不到不在意。
道:“現在自家也沒地,撈不著種棉花,他們哪里有棉紗織布?早多年就沒的。實在不行,我去黑市淘換點布票。”
林蘇葉:“你可消停的吧,你是團長老娘,要是讓人抓了你說是批評你還是不批評你?”
薛老婆子:“那實在不行把我留著百年后的白布拿出來染染用。”
當地老人都有為自己準備壽和出殯白布的習慣,后來條件太差就攢不出來。
薛老婆子的是婆婆當年連織帶買攢的,老婆子會攢家存了很多,百年后分給兩個兒子,薛老頭和薛老婆子也分到一些。
之前因為小嶺睡覺不老實,和大軍沒法與之一個被窩,就拿出一部分做了兩條孩子的新子。
這會兒再拿也行,反正給孫子做服舍得。
可它不合適啊。
那是厚的本土棉布,做被子行,不適合夏天做服。
林蘇葉就盤算哪里換點布票,只是這年頭布票都按人頭發,普通人一年也就發個十五尺布票,誰家結婚、喪葬還得借,一般都沒有盈余。
恰好楊翠花騎著自行車帶著一捆東西過來。
把自行車停在門口,喊了一聲,“嫂子,在家吧,我是楊翠花。”
林蘇葉一聽,忙讓進來。
楊翠花進了院子,隨手把兩條日產化袋子卷著的瑕疵布放在地上。
朝林蘇葉道:“嫂子,看這布中不中?”
林蘇葉樂了,真是瞌睡有人送枕頭,楊翠花這人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