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付出了巨大的損失后,趙玉龍也只能選擇無奈撤退。
寧虎和趙振海沒有選擇追擊,原因也很簡單,部隊的規模太大,貿然追擊,可能導致陣型松散,繼而發生不可預估的風險。
而且趙玉龍后就是定陶縣,其中還有大量守軍,就算是強行追擊,也無法阻止趙玉龍撤退回定陶縣。
不過這場大戰打贏了,而且還是以高戰損比獲勝,足夠重創朝廷大軍的士氣。
另外侵北境的朝廷部隊,也已經遭到北境的各路部隊阻擊,就連三位大將軍都派兵參戰了,將侵者攔截在北境南側,避免戰火繼續擴大。
如此一來,留給趙玉龍的選擇就不多了。
要麼再次發強攻,孤注一擲。
要麼立刻撤退,宣告北伐戰爭失敗。
而最后一個結果,也是最壞的結果,便是等著后勤補給困難,反噬整個大軍,最終對大梁造無法估量的損害。
盡管戰場附近的驛站都到了打擊,但消息還是傳回了京都。
朝堂之上的氣氛已經變得極為抑。
所有員,沒有一個人吭聲,都在靜靜的等待著梁帝表態。
梁帝此時也如坐針氈,只能向朝臣集思廣益。
“北方戰場的局勢,對我軍極為不利,正面戰場難以突破,全面侵北境的計劃也阻。”
“后方補給線遭到重創!”
“若是不能想辦法力挽狂瀾,只怕是此戰不利。”
聽到這話,眾員依舊低著頭不吭聲,心里卻充滿怨氣。
力挽狂瀾?縱觀整個大梁,最能力挽狂瀾的人,已經被梁帝了敵人,除了秦風本人之外,還有誰能夠力挽狂瀾,改變這種災難的局勢?
早已經暗中通過氣的朝臣,紛紛看向陳政。
陳政作為代表,自然是義不容辭,當即大聲進諫:“陛下應當立刻下令撤軍,宣告北伐戰爭失敗。”
“若是繼續打下去,我大梁將會嘗到窮兵黷武的苦果。”
梁帝最擔心的事終究還是發生了,朝臣開始向他施了。
梁帝不是不想撤,而是不能撤,一旦如此狼狽的撤退,大梁短期本無法恢復國力,就更加無法奈何秦風了。
到那時,皇威也將到重創,甚至不必秦風出手,梁帝就會自食其果。
他不能讓這樣的事發生,當即駁斥道:“此戰關乎國運,豈能匆忙撤退?”
“陳政,自從大戰開始,你的立場便飄忽不定,難道是想阻礙國策?”
面對梁帝的質問,陳政的眼神沒有任何波瀾,嗓音依舊鏗鏘有力:“臣的立場從未搖過。”
“從一開始,臣就不贊同打這場仗。”
“我大梁雖然國力強于北境,但畢竟是舉國之力對付一個北境,即便是舉國二字,也是外強中干。”
“難道我們可以不顧百姓的死活,掘地三尺,榨財富,然后匯聚雷霆一擊,一鼓作氣打垮北境?”
“不!我們辦不到!”
國朝新立,百業待興。舉薦的文官故作驚人姿態高談闊論,已有鍵盤俠雛形。開國的武將百般受辱唾面自乾,夾著尾巴甘當受氣包。越王府中,三世子秦遊捏著被退婚的書約,看著府中拖欠下人薪俸的賬目,聽著老管家的碎碎念,只得仰天長嘆。 “這開局,完全就是地獄難度啊。”
秦瑱穿越三國,成了一個寒門士子。 為了改變命運,四處求學,最終投入曹操麾下。 憑著超越時代的見識,屢次建功。 本想輔佐曹操成就霸業,沒想到卻因功勞太大,引起曹操忌憚。 正逢宛城之戰,眼見老曹要一炮害三賢,秦瑱再次勸誡,卻惹得曹操怒斥。 於是秦瑱果斷掛印而去,你老曹不是多疑嗎?那這軍師不當也罷! 至此,秦瑱轉入劉備麾下,以一人之力,提前改變天下大局。 奪淮南、戰呂布、敗孫策、取荊州,短短數年之間,輔佐老劉成就霸業。 多年之後,曹操遲暮,病榻之前,謂眾人云: 「孤一生行事,但無悔過,唯秦子瑄離去,孤之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