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上,趙雲親自統領降兵回到河池。
武都郡太守韋端、長史楊阜等人前來拜見。趙雲好言安,讓他們帶著請罪表趕赴長安,功過責罰,自有朝廷定奪。
隨同韋端前來的還有氐(di)王楊仆。氐族也是西疆一個古老的民族,據《商頌殷武篇》說,氐人是槃瓠(上古神人)的後裔,在商湯時就與商朝有來往了。孝武皇帝在涼州建立武都郡后,他們就居住在這裡,和漢人世代雜居,在畜牧的同時也學會了耕種,學會了漢人的語言和禮制,經過幾百年的變遷,他們和漢人幾乎沒有太大的區別了。
氐人數量不多,大約四五萬人口,過去有不人住在關中和涼州的漢、隴西等地,後來因為社稷,一些小部落陸續遷回到武都和漢中。武都郡的人口中有一半多是氐人,所以想在武都站住腳,必須和氐人搞好關係。氐人和西疆的羌人相比,實力弱小,不過在武都這塊地方,氐人的實力就不小了。武都郡的氐人很溫順,罕有叛之舉,這或許是因為武都的地理位置不好,武都在關中、隴西、蜀和漢中之間,如果造反,在沒有支援的況下,死路一條;也或許是因為武都的漢人吏為了自利益考慮,沒有向涼州其它郡縣的吏那樣肆無忌憚地盤剝和欺凌氐人,總之,這塊地方除了王莽國期間屢遭戰火的荼毒外,其它時間都很安穩,包括現在。
劉備佔據武都后,曾以襄天子的名義封賞氐王楊仆。楊仆不敢違抗,一邊幫助韋端穩定武都局勢,一邊給劉備的大軍籌措錢糧。如今劉備走了,楊仆擔心遭到長安人的報復,一度很惶恐,見到趙雲時戰戰兢兢。
趙雲毫不客氣,把楊仆狠狠罵了一頓。你是一個外族王,深大漢皇恩,竟敢幫助叛逆危害社稷,罪在不赦。楊仆嚇得冷汗淋漓,連連叩頭求饒。趙雲冷笑,我知道你們氐人的難,但在大漢危急時刻,你背信棄義,禍及全族,我也沒辦法救你。
楊仆苦苦哀求。氐人微弱,要想生存,只有逆來順,實在沒有求生之道,「這些年,先有韓遂的欺,後有劉備的威脅,氐人能活下來,已是奇跡了。大漢天子如果一定要降罪,我願一力承擔。」
趙雲稍加沉后,語氣放緩,冷聲說道:「待罪立功,大漢天子或可赦免氐人之罪。」
楊仆喜出外,滿口應承。
「你們氐人的錢糧都被劉備搶去了,今年冬天怎麼過?」趙雲說道,「大漢天子正在遠征羌人,朝廷財賦張,無法賑濟,你們要想活下去,馬上全部出,幫助大漢軍隊運送糧草輜重,這樣你們既能解決吃飯問題,又能戴罪立功。當然了,如果你們能為大軍攻打漢中和蜀指點路徑,那功勞就更大了。」
楊仆驚喜加,激涕零。
=
送走了韋端和氐王一行,趙雲召集諸將議事。
現在大軍已經攻佔了武都,如果漢中的楊松能兌現承諾,封鎖平關,堵住劉備的退路,那麼我們在十一月底之前收復武都和漢中兩郡的目標就能實現,相反,如果楊松疏於防備,讓劉備從小路潛了漢中腹地,丟了漢中,大軍也就很難攻克漢中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場雪越來越近,留給大軍發攻擊的時間越來越,現在能否拿下漢中,靠得不是武力的強悍,而是運氣的好壞。
趙雲因此建議后將軍楊率兩萬南軍和大部分民夫返回長安,以減輕武都戰場上的錢糧消耗。
「我和氐王剛才已經說過了,把糧草輜重從河池送到平關前線的事,給氐人,這樣我們可以解決氐人的生存問題,也能幫助朝廷緩解財賦危機。」趙雲著楊笑道,「如果棲之兄同意,你我就聯名上奏。目前關中的防守兵力極其單薄,南軍還是急速返京為好。」
楊一直擔心長安和關中的安危。如果武都戰事久拖不決,軍隊留在隴南無法回京,誰敢擔保長安不會出事?他毫不猶豫,當即答應下來。
十月中,朝廷下旨,同意趙雲和楊的奏請,讓楊率南軍返京。前武都太守韋端、叛軍大將關羽等人隨同趕往長安。朝廷命令鎮軍將軍華雄領武都太守,鎮守武都郡。
趙雲、良、司馬懿、魏延等人隨即率軍急赴平關前線。
=
平關(今陝西省勉縣武侯鎮蓮水村)。
平關又白馬城,建於本朝初年,是漢中西面的門戶,也是蜀通往關中的北端前沿,雄踞於西通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隴的陳倉道口之間,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此關隘北依秦嶺,南臨沔水(今漢江)和山,西隔咸河與走馬嶺遙遙相對。沔水南北兩岸的定軍山、天盪山與其互為犄角,進可攻,退可守,可謂極天下之至險一地。
漢中太守楊松站在關隘上,極目遠眺河谷里的北疆軍大營,神凝重,憂慮不安。
楊昂等一幫守將站在他的四周,低聲笑談,眉宇間並沒有多憂懼之。益州有三大險隘,平、江關和白水,平關居守。憑此雄關抵擋北疆軍,萬無一失。
「大哥,張任的軍隊就在走馬嶺上。」楊昂指著對面的山嶺說道,「他在興城關守了一天,在西亭守了兩天,然後一口氣跑到了這裡。遵照大哥的吩咐,我沒有開關,讓他直接渡河趕到走馬嶺,駐守山寨。」
「山寨里的糧食軍械能支撐多長時間?」楊松問道。
「至三個月。」楊昂說道,「馬嶺山寨里一直駐有一部人馬,屯有一年的糧食。張任率軍進寨后,我們的人馬就撤了回來。如果北疆軍先攻走馬嶺,張任也無需擔心,因為很快就要下雪了,北疆軍堅持不了多長時間。」
楊松點點頭。楊昂接著轉手指關隘南部和北部的兩座大山,「張英帶著軍隊守在定軍山,袁約帶著軍隊守在天盪山。北疆軍只要攻打關隘,必遭四面圍攻。」
「北疆軍有攻擊跡象嗎?」
「還沒有。」楊昂笑道,「昨天文丑、王當帶著一隊人馬趕到關下,四轉了一圈,然後打馬走了,估計是無計可施。」
「不要大意。」楊松警告道,「當年張魯攻打漢中,太守蘇固大人就是太過輕敵,先丟了走馬嶺,結果讓張魯破了平關,牢牢控制了咸河一線,其後張魯南渡沔水佔領定軍山,北面又奪取了天盪山,輕鬆佔據了沔城,全取漢中。這是前車之鑒,你千萬不要重蹈覆轍啊。」
「漢中丟了,蜀又能守多久?」楊昂滿不在乎地說道,「張任要想守住蜀,保住劉璋,就要死守走馬嶺。另外……」他四下看看,湊近楊松小心翼翼地低聲問道,「你不是說,你打算……北面還沒有消息?」
「北疆軍現在連戰連勝,又擊敗了劉備,勢如破竹,這個時候……」楊松搖搖頭,「要想確保得到我們所需要的東西,現在就要忍耐,誰能忍到最後,誰就贏了。你記住,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要把自己的命運給別人,要死死掌握在自己手上。」
=
劉備的大軍悄無聲息地越過了大山,出現在沔城外,前來迎接他的不是劉雄,而是申耽本人。
「楊松到平關去了。大人只要在沔圍殺了楊松,則漢中唾手可得。」申耽興地說道,「天賜良機,天賜良機啊。大人帶來了多軍隊?」
「山道難行,一百多里路,我們竟然走了五天。」劉備無奈地搖搖頭,「目前這裡只有三千銳,還有一萬多人正在三十裡外翻越懸崖,估計至還要一天時間才能趕到這裡。」
「夠了,三千人夠了。」申耽大喜,「李休已經在城部署好了,只待我們殺了楊松,帶著人馬趕到南鄭,他就替我們打開城門。」
「如何誅殺楊松?」劉備又驚又喜,急忙問道。
「楊松的親衛軍有一千人,強行圍殲,恐怕會走士卒,泄消息。」申耽說道,「我和劉雄商量好了,待楊松路經沔時,留他吃飯,在筵席上手。大人帶主力埋伏在城外,我帶一百悍卒埋伏在府衙。筵席開始后,我們殺了楊松,死守府衙,大人則帶著軍隊衝進城,關閉城門,把一千人全部殺了。」
劉備和簡雍、諸葛亮等人商量了一下,覺得此計不太可靠,一旦楊松拒絕劉雄的邀請,刺殺就失敗了,必須做兩手準備。劉備隨即急告還在三十裡外的大軍主力,請龐統、黃忠兩人速帶兩千兵力趕到箕谷埋伏,以防不測。
=
楊松囑咐楊昂等人小心守關,然後匆匆返回南鄭,他做夢都沒想到劉備竟然帶著軍隊到了漢中。
當天中午,楊松到達沔城。沔令劉雄盛相邀,請他吃了中飯才走。楊松沒同意,馬不停蹄,帶著一千親衛軍穿城而過,直奔褒中。
劉備、申耽連僥倖,急忙合兵一,隨後追趕。
黃昏時分,楊松在箕谷附近的山嶺上中伏。黃忠、龐統指揮將士們一陣猛砍,接著劉備、申耽率軍趕到,五千人四面圍殺。楊松中箭而死,一千士卒全軍覆沒。楊松至死都不知道殺他的人是劉備。
劉備擔心有網之魚泄了消息,帶著軍隊連夜渡過褒水河,繞過了褒中城,打著楊松的旗號直殺南鄭。
李休打開了城門。劉備率軍呼嘯殺。
李休是漢中的高門大族,一直和楊家明爭暗鬥,對楊松的卑鄙無恥極其痛恨。當初張魯打漢中的時候,太守蘇固的死就和楊松有直接關係,後來楊松殺了張魯,乘機把漢中據為己有,但他還不滿足,他又想拿漢中來威脅長安答應他分封的慾,本不顧漢中數十萬百姓的生死。長安不會答應楊松的要求,北疆軍武力強悍,如果強行突破了平關,漢中極有可能毀於戰火,所以李休斷然決定誅殺楊松,拯救漢中。
楊松的弟弟楊柏守在南鄭,他接到楊松返城的消息,急忙帶人出迎,但還沒等他走出府衙,就聽到了驚天地的殺聲。
楊柏和楊氏宗族故吏慘遭誅殺。
城的軍隊一度想展開反擊,但李休和申耽拿著楊松、楊柏的人頭出面招,把事擺平了。李休、申耽都是漢中高門大族,他們的門生子弟遍布漢中諸府和軍隊,在楊松已死,楊氏一門九族皆滅的況下,大家還是非常明智地選擇了沉默和順從。另外漢中百姓大都信奉五斗米道,對楊松誅殺張魯一事懷恨在心,楊松死了,拍手稱快的人比比皆是,一定程度上反而讓漢中更加穩定了。
劉備為了迅速控制漢中,讓李休出任漢中太守一職。他是秦王,只要李休尊奉他為漢中之主,只要他有實力,漢中就是他的,否則,他的下場比張魯、楊松也好不了多。
南鄭拿到手,接下來的當務之急是解決平關、西城和上庸的軍隊。西城和上庸距離南鄭較遠,可以緩一步,而平關必須即刻解決,如果楊昂得到消息,倒戈一擊,把北疆軍放進平關,那就統統完了。
張飛率主力大軍進駐沔城。李休假傳命令,請楊昂速返南鄭議事。楊昂沒有防備,一頭衝進沔城被抓住了。張飛說,你把平關讓給我,我留你一條命。不管此話是真是假,楊昂都沒有選擇了。張飛兵不刃,佔據平關。這時李休、閻圃等人也親自趕到了平關安諸將。一場可能導致漢中瞬間崩潰的最大危機終於解決了。
李休要殺楊昂。張飛堅決阻止,我既然答應留他一條命,就絕不會讓你殺了他。
張飛親自把楊昂送出了關隘。你可以去投蜀劉璋,也可以去投長安李弘。如果要報仇,我在平關恭候大駕。
穿越成大堯王朝的窩囊駙馬爺,朝堂奸臣當道,外敵虎視眈眈,小舅子皇帝如坐針氈,長公主老婆憂愁滿面。 為穩固朝堂,長公主被逼無奈前往敵國和親,一直被人瞧不起的廢物駙馬爺突然站了出來。 魏子諸:我的女人,將由我來守護! 大堯,也倒不了!
一朝穿越,成為朱元璋十七子。 賜封寧王,朱權有點皮。 朱元璋:朱家老十七,紈絝屬第一! 直到洪武六十大壽...... 這一天,有人單騎斬叛將,納哈出歸降。 這一天,有人發糧賑災民,百姓終活命。 這一天,天降祥瑞傳國璽,大明得國正。 這一天,朱元璋冊封朱權,無敵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