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貓耳小說 古代言情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嗎 第231章 二更合一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嗎》 第231章 二更合一

 高士奇本人, 雖然用李白類比非常侮辱李白,他連給李白提鞋都不配。但唐玄宗對李白的態度, 確實和康熙對高士奇的態度差不多。

 康熙很喜歡高士奇的詩文,但一直沒有重用他。

 和李白不同的是,唐玄宗沒想過給李白機會。但康熙真的給了高士奇很多機會。

 康熙是一個喜一個人,就會比較夸張的對這個人好,不斷給這個人加,把對方幾乎累死的狗皇帝。

 高士奇深得康熙喜, 只要他能顯示出一點點寫詩作文和編書之外的本事,康熙肯定能讓他為朝中重臣。

 但高士奇就沒能點這個天賦點,讓康熙也分外無奈。

 康熙甚至想把高士奇丟給陳廷敬去磨煉一番,或許更狠一點, 丟給胤禔磨煉。

 但看著高士奇那虛弱的文人,康熙擔心高士奇一命嗚呼。

 陳廷敬以前也是個文弱文人,現在陳廷敬雖然騎功夫比不上八旗銳,但他現在是雙槍老……老學士,一雙火銃在腰間, 眨眼就能取人命。

 康熙試圖讓高士奇學習擊,這個不考能。

 結局……不說也罷, 只說旁邊的小太監好可憐,幸虧他閃得快, 只傷了胳膊。

 康熙對高士奇的護,高士奇深深到了。

 所以他更頹廢了。

 當胤礽年的時候, 他是那麼意氣風發, 認為他現在腳下的高厚祿只是起點。

 現在康熙怎麼拉他推他, 他都紋

 康熙累了, 高士奇哭了。

 他是不是應該致仕, 多琢磨一下寫出更好的詩文,這說不定也能名垂青史?

 但他真的不甘心啊!嗚嗚嗚。

 高士奇拿起試卷,使勁琢磨。

 他琢磨來琢磨起,屁都沒琢磨出來一個。

Advertisement

 他不明白啊,想破腦子都想不明不白,為什麼國外會是這麼一副鬼德行。

 他更想不明白,要怎麼改變他們的鬼德行。

 高士奇捧著試卷,淚流滿面。

 他還是提前致仕,回家寫詩作文吧。

 胤礽得知高士奇的困之后,搖了搖頭,倒是沒有笑話高士奇。

 這很正常。

 看到社會上的種種黑暗和矛盾,但想不出為何會變這樣,想不出還如何解決這件事,多正常?

 那麼多歷史中的先賢在臨時前都在高呼不解不甘,高士奇……也就比那些困的先賢差了一點點。

 差不多和看著政治題抓耳撓腮最后得了一個卷面分的學渣差不多。

 胤礽寬了高士奇幾句,說了幾句讓他別著急的廢話。

 然后他就要忙著給自己準備婚禮了。

 胤礽實在是很不滿自己給自己辦婚禮。于是他把李彤也到了一起商量。

 李彤:“???”

 胤礽和李彤互送了那麼多次東西,聊了那麼多封書信,面對面談公務都談了很多次,現在頗有些老夫老妻,臉皮賊厚。

 “反正你以后當了太子妃和皇后,這些工作都是你的,提前悉。”胤礽厚無恥道,“你還能改一改讓你不舒服的地方。”

 李彤臉頰緋紅,小幅度點頭。

 看到李彤臉紅,胤礽的臉也有點紅了。

 他干咳一聲,問道:“我送你的首飾和服呢?怎麼很見你穿出來?你若不喜歡,我以后送其他的。”

 他以前送了就算完事,不會督促李彤用他送的東西,認為這樣不尊重別人的喜好。

 這次純粹是沒話找話。

 李彤小聲道:“我時常出科學院,穿得太艷麗或許不好。”

 胤礽愣了愣,道:“他們說你壞話?”

Advertisement

 李彤趕搖頭:“不,只是、只是扮做男子,或者打扮樸素一些,會更好一些吧?”

 胤礽沉默。

 李彤的話不能說不錯。只是他覺得李彤這樣很委屈。

 胤礽道:“你……你婚后就穿著我送的服和首飾出門,我會說這是我的要求。為太子妃,你若打扮太簡樸,是丟了太子妃的氣度。”

 李彤連忙道:“太子殿下,這……”

 胤礽道:“聽我的。”

 他眉眼和下來:“我也沒說錯。你為太子妃,是全天下子的表率,最好從穿著打扮開始,都顯得凌厲一些。你以后會遭遇更多的流言蜚語,比如我以后說不準不會要后宮。到時候即使我再怎麼說是我問題,或許也會有人罵你妒婦什麼的。你不表現得厲害些,將來麻煩事多得是。”

 胤礽說的是李彤將要遭遇的麻煩和流言蜚語,李彤的心臟卻撲通撲通狂跳,臉燒得緋紅一片。

 腦海里冒出許多話,但最終,只是攥擺,使勁點頭,一句話也說不出口。

 看到李彤害地模樣,胤礽輕輕側開視線,道:“我這次來除了讓你幫忙分擔一下婚禮的事,還有給你這個。”

 胤礽讓太監們搬來一個大箱子:“這是胡克先生給你的。”

 李彤臉上的紅暈立刻消失,眼睛發的撲了上去。

 胤礽啞然失笑。

 看來比起自己這個未婚夫,李彤對雖未見面,但把當做學生的胡克的書信更看重一些。

 胤礽回國后這些年,一直都有和胡克保持聯系。

 胡克最終還是和牛頓惡,在皇家學會中的待遇越來越尷尬。

 胤礽無數次給胡克寫信,希胡克能來大清。但胡克都拒絕了,只是不斷讓學生把書信送來。

Advertisement

 當胡克把學生送來之后,這些學生就留在了大清。

 因為胤礽對數學什麼完全是個半吊子都不如的廢,所以李彤接過了和胡克寫信的重任。

 胡克并不知道李彤是子。他只以為李彤是一個大清的普普通通數學天才。

 胡克也是大學教授,頗有教書育人的熱忱。很快,李彤就了他的學生,被他隔著老遠的距離傾囊相授。

 正因為有胡克的教導,和胡克那些學生們的幫助,李彤才總結出了那條鐘擺相關的數學定理。

 胡克定律就是一條闡述鐘擺、彈簧等一切固材料的彈定律。在總結出一條理力學定律的時候,這背后肯定有許多數學工數學模型,順帶總結出一兩條數學定律多正常。

 對于這些科學界大佬們而言,和吃飯喝水一樣簡單。

 胤礽甚至懷疑,胡克和李彤通信時,可以據李彤信中的描述更早的總結出這條數學定律。但胡克只是引導李彤自己將數學定律總結出來。

 李彤有了這一條數學定律,將來也總算能邁真正的世界科學家的門檻。

 李彤看了一會兒箱子里的東西,神突然黯然:“這是老師的親手實驗畫稿。老師是不是境遇很差?”

 胤礽道:“他還活著的時候,因他是皇家學會元老,為英國做出了許多貢獻,待遇不會特別差。等他死了,才是清算的時候。”

 李彤不明白:“老師不是壞人,為何牛頓先生會如此討厭他?”

 李彤也和牛頓通信過,也很敬佩牛頓。沒有見過這兩人,所以不能理解他們中不可調和的矛盾。

 有什麼誤會,不能說清楚嗎?

 胤礽道:“他們倆的矛盾很復雜。”

 牛頓雖然是一個公認的把學高峰砸在人品低谷中,可以正好把地面填平的牛,但他和胡克的針鋒相對,其實和人品低谷關系不是特別大。

Advertisement

 或者更應該說,牛頓與胡克的針鋒相對,反而凸顯出他難得的人品閃點。

 因為他將胡克視作仇敵的厭惡,并非源自他與胡克本,而是在于他的恩師羅。

 羅也是一位天才數學家,在微積分上做出了驚人的貢獻。

 但這一位偉大的天才數學家將自己的教授之位讓給了牛頓,助一無所有的牛頓在學和政界雙雙起飛后,自己將數學研究束之高閣,研究起神學。

 自那以后,羅就算出版了數學相關著作,也只是整理以前的學果,在數學上再無建樹。

 更令人憾的是,他辭去盧卡斯教授,放棄數學研究之后,很快就英年早逝了。

 羅這一番遭遇,就和胡克有關。

 羅是天才,胡克也是天才,天才都如牛頓一樣,格上有些偏執,算不上好。

 英國有兩座厲害的大學,劍橋與牛津。

 這兩所大學相相殺,仇能寫一百萬字的小說。總之,它們的矛盾世界知名,清北矛盾在他們面前本連弟弟都算不上。

 羅和胡克就分屬這兩個學校,因兩校矛盾而衍生出個人矛盾。

 他們倆的矛盾已經不可考了。大約就是羅和胡克在校期間起了學矛盾,胡克失敗,導致胡克肄業,未能取得學士學位。

 后來胡克復仇,再次與羅公開賭注。這次胡克功了,面盡失。

 其實兩人都沒有給對方立下什麼惡毒賭注,只是天才的自尊和脾氣就這樣,胡克失敗就自己離開學校,羅失敗后就放棄了心的數學。

 但對于牛頓而言,這可不是一句愿賭服輸就能磨平的事。

 羅因這件事郁結于心,英年早逝,作為得意弟子,牛頓怎麼會不為老師復仇?

 你可以說是這是新舊學閥斗爭,也可以說是學生替老師報復,在胡克意識到的時候,他就已經必須與牛頓你死我活,且已經于下風了。

 但胡克的自尊不允許他離開。

 就像是羅合上了他的數學書一樣。

 這就是為天才的尊嚴。

 李彤聽完胤礽的分析后,啞然失語。

 華夏重師門、重師生關系。

 這件事若發生在華夏,估計就不是牛頓一個人與胡克死磕,而是兩個學派直接打出了狗腦子,不死不休。甚至延續幾千年,他們都要互相罵下去。

 李彤嘆氣:“這麼看來,英國反而不是特別注重師生關系了。”

 怎麼只有牛頓一個人和胡克死磕?怎麼胡克和牛頓結仇之后還一臉懵,不明白自己為什麼和牛頓結仇?

 在李彤看來,羅英年早逝的時候,牛頓和胡克的矛盾就不可調和了,這不是理所當然嗎?老師的腦子這時候怎麼不好使了?

 胤礽聳肩:“文化背景不一樣。而且牛頓對胡克的打,也不是這麼單純。除了為老師報仇之外,打胡克這個老學閥也很重要。再者,牛頓對自己的學果看得很嚴實,厭惡別人沾染。咱們大清科學會副會長萊布尼茨在微積分上不也和他結仇了嗎?人很復雜,沒有純粹的好與壞。”

 李彤著胡克的實驗畫稿,道:“真的好復雜,我還有的學。”

 胤礽沒有安李彤,他道:“確實應該多學一些。以后大清科學院會如此走,都系在你一個人上,你擔子很重。”

 雖然后世總會弘揚努力的效果,比如百分之一的天賦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什麼的。

 其實一件殘酷的事是,科學家就是吃天賦。沒有天賦,再多努力都沒有用。

 特別是在這個科學剛剛啟蒙的時代,完全是靠天賦火花點燃。

 后世科學理論已經趨于,才會有許多人埋頭苦干幾十年,用笨實驗的方式得出果。

 在以牛頓為代表的這個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科學家們的主要就都集中在四十歲之前。數學家的話,都集中在三十歲左右。

 對數學家來說,如果二十歲之前沒有在數學上顯出獨樹一幟的天賦,那麼他未來幾乎也不會在數學上有就了。

 而即使是后世,數學仍舊和那個科學剛剛啟蒙的時代一樣,只吃天賦。

 如果翻一翻中外得獎的青年數學家們的履歷,就能看到他們在十幾歲的時候就基本上獲得過就。

 數學就是這樣,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李彤恰好就是一個“會”的人。

 在十七世紀、十八世紀這個科學界群星薈萃的時代,胤礽不相信大清這麼大的地方,沒有一個能比擬外國群星的人。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