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不知道名字的詩,從下午開始便在京城的各個圈子里傳了起來。
到了晚上,景和帝的書房案頭,就已經擺上了這首詩。
只是看了第一句,景和帝的眼睛就離不開了。
等到看完之后,過了好一會兒,景和帝才一聲長嘆:“我家有此麒麟兒,真是祖宗保佑啊!”
此時景和帝邊還有兩個親信重臣,聞言不覺一驚。
他們還以為說的是太子殿下。
結果等到景和帝把絹紙遞給兩人,他們才知道并不是。
因為這首詩的排頭,寫的便是“景和三十年六月初九,裕王世子柳銘淇作于葬花樓。”
裕王世子柳銘淇這段時間的風頭可是很勁的,兩位重臣自然知道他,可他們都不知道柳銘淇居然會作詩。
一讀之下,兩位重臣直接眼睛都凝固住了,久久的離不開紙面。
都不知道過了多久,一個相貌堂堂的黑須中年人,才拍手道,“此生能見如此神仙詩句,真是值得浮一大白!”
另一個男人頭發花白,滿臉皺紋,整個人的氣質卻是如同松柏一樣拔。
他也很同意同僚的話,“陛下,能不能考慮破格讓裕王世子進我們翰林院?我相信以他的才華和神仙垂青開啟的聰慧,一定就會給我們的年輕一輩進士們以啟發,從而形一種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
“墨河,你這就太強人所難了。”景和帝微微一笑,“祖宗制度,我沒辦法改變,也不能開這個口子。”
“唉,那可真是浪費啊!”男子搖了搖頭。
黑須中年人卻反駁道,“墨河兄,其實沒有什麼浪費的,難道不進翰林院,裕王世子就不能貢獻聰明才智了嗎?我們的大小寫數字和復式記賬法是怎麼得來的?皂是怎麼出現的?”
景和帝聽得哈哈笑了起來,“對!青古說得很對,有我在,銘淇的所有發明,都會為我們大康發發熱的。……包括了你們剛才吃的蛋糕和冰茶。”
說起這個,兩位重臣不覺有些臉紅,顯然剛才第一次吃喝到這樣的味的他們,儀表都不大雅觀。
黑須中年人鐘昶,字青古,今年四十九歲,十八歲就為了景和帝繼位前一年的殿試頭榜頭名狀元,歷經幾十年的時間,他已經站在了正二品的副丞相位置上,并且領了侍衛大臣職務,也是武英殿大學士。
鐘昶是皇帝的絕對心腹,大權在握,也被譽為真正的下一任丞相最熱門人選。
不過他也是現在的四位正副丞相之中最為繁忙的一個,因為他的工作便是平日里協調兵部、工部、刑部、禮部,事繁雜得難以想象,平均每天至要忙碌五個時辰以上,而且已經堅持了十年以上的時間。
朝廷外都在說,如果鐘昶能過這一關,讓皇帝徹底滿意,那麼三五年之間,他必然會接任丞相,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朝廷第一人。
另一個頭發花白滿臉皺紋的男人做馮玉強,字墨河,實際上比鐘昶還要年輕兩歲。
馮玉強是從二品的翰林院掌院學士,兼了文淵閣大學士,也就是翰林院的老大,殺伐果斷,是皇帝非常重要的智囊。
翰林院可不僅僅是養“儲相”的地方,人家皇帝講課,給皇子當侍讀,編纂書籍,翻譯文書,主持科舉考試等,都是他們的工作。
給皇帝講課那就不用說了,圣上之師,份清貴至極,非德高重的學問家不能擔當。
給皇子當侍讀也不簡單,舉個例子,張居正便是翰林院里面的庶吉士,苦于無法出頭的他,得到了一個給裕王當侍讀的機會,而裕王就是嘉靖帝唯一的兒子,以后的明穆宗。
憑借著這個關系,張居正才能當上首輔,并且掌控了萬歷前十年的所有朝政。
主持科舉考試那就更加厲害了,完全是滿朝大人們夢寐以求的。
單憑一個主持一屆科舉考試,就是一個巨大的資本。
因為你主持的那一屆的所有錄取學生,都會為你的“門生”,而你就是他們的“座師”,相當于就是朝堂上的爸爸了。
像是這樣的科舉考試,一共有六次。
考秀才的三次:縣試、府試、院(道)試。
考上了秀才,才有后來的鄉試、會試、殿試。
所謂的“三元及第”,指的是后面這三個最重要的考試,這樣的人在另一個世界的歷史上不。
可是能有“六元及第”的人,另一個世界卻只有兩個,如果非要嚴格來算,就只有明朝的黃觀而已。
清朝的錢棨雖然也是中了六元,但他二十八歲“小三元”考上了秀才之后,要等到四十五歲才去考“大三元”。
不像是黃觀,一口氣接著考,連續中了六元,達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就。
回到眼前來。
六元之中,每一元都可以有一個主持考試的座師,考生都算是他們的門生,其中最后一元便是在金鑾殿上,所以皇帝就是進士的座師,進士們也可以號稱“天子門生”。
可是對于主持科舉考試的人來說,最重要的還是會試。
因為一旦中了會試,就會為貢士,每一個人都可以為朝廷的正式員。
想一想,如果這些人以后都長起來,為了朝廷的中高層,那他們對你這個座師的助力大不大?
明朝的閣首輔,基本上都是有一大批門生來撐著的,包括張居正同樣如此,沒有他的門生們,他的改革怎麼實施下去?
為二十多年來,馮玉強已經主持了兩屆的會試,門生故吏遍布朝野,要不是他為人清高,不愿意做六部尚書或者丞相,恐怕他的權勢比起當今丞相曹儀都要厲害。
有能力、夠忠心還不喜歡攬權,這樣的臣子,皇帝想要不喜歡都難。
……
放下了遞回來的箋紙,景和帝又開始和他們繼續談事。
“三省水災一事,我想讓漕運衙門、鹽政衙門和兩大織造直接押解錢糧去救災,你們看如何?”景和帝問道。
鹽政自然是收鹽稅,漕運除了運送糧食之外,卻也通過關卡來收稅,隨著漕運商貿的繁榮,這筆錢是非常可觀的,占據了朝廷重稅賦的八分之一左右。
而兩個衙門都有截留一部分的錢財,用于平日里的修繕、整理等等。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筆余財,所以皇帝和朝廷只要沒錢了,或多或都會向他們索要一些。
迄今為止,還沒有幾個人敢說不給過。
凡是有敢這麼說的,全都被繡衛緝拿回京,查出了一屁的骯臟事,然后斬首示眾,一點兒寬容都沒有。
今天下午收到的四百里急文書,長江的云夢澤再次發洪水,兩湖、江西這三個省份災嚴重,災人數不下三十萬,十多萬人被迫流離失所,急需朝廷的救助。
大康朝的兩大河流,和另一個世界也是一樣的,就是長江和黃河。
同樣的長江黃河也是經常洪災泛濫,造了許多的禍害。
云夢澤周圍就更是重中之重,每隔三五年不來一次小災害、十年八年不來一次大災害,它就不高興。
歷朝歷代對于這種大規模自然災害是很在意的,因為一個不好,就會釀巨大的災難,農民起義就會席卷整個國家,最終造帝國轟然倒塌。
不然你以為為什麼每朝每代都要去積極的賑災?
為什麼和大人那麼貪錢,也要留點糠皮給災民吃啊?
當然大康朝的這位景和帝不一樣,他本來就心地善良,遇到朝廷困難的時候,經常拿出自己庫的錢賑災。
“漕運衙門?鹽政衙門?江寧織造?蘇州織造?”馮玉強聞言就冷哼一聲,“陛下,這幾個衙門上上下下都不老實,您要讓他們發錢糧賑災,他們能給朝廷報出十倍的損耗來!到時候耗費的錢糧會更多,而且還會養更多的貪污吏。”
景和帝聽著有些尷尬,“倒是沒有那麼嚴重,他們也有著自己的困難……這些年來,朝廷的稅賦、糧食等重擔在他們上,還時不時的加征款項,他們也不容易啊!”
漕運、鹽政和織造的問題,絕對不是一兩天了,甚至是之前好幾個朝代都是如此。
但沒有一個朝代徹底解決了這個辦法。
通常就跟割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有新的生長出來。
大康朝同樣如此,只不過因為才定國八十年,所以矛盾還沒有那麼突出。
況且現在的漕運總督林鎮遠、鹽政大臣白恒、江寧織造蘇茂輝、蘇州織造石松燁都是景和帝多年的心腹,他相信這幾個人也是盡了力的。
相比起馮玉強,長年到奔走的鐘昶更為務實一些。
“陛下,臣以為讓他們各自出點銀子就行。”鐘昶道,“想要賑災的話,還是要靠在江南膏之地的糧倉來籌措糧食和各種資為好。
現任江南總督劉仁懷,格堅毅、剛直不阿,為治理地方之能臣干將,讓他當總籌措,才能最快的時間解決問題。”
劉仁懷,十五歲就勇奪景和一年恩科頭名狀元,是皇帝的第一門生,能坐穩六大總督之中最為沃的江南總督,也能現出他的能力。
兩湖本來是產糧大戶,但奈何他們每年的產出都要供給西北三省、外加一個廣西,再多的糧食也不夠,每年結余不了什麼,因此抗災能力很弱。
再加上過去五年,兩湖流域連連遭災,僅有的一些存糧,也都消耗殆盡了。
這就和江南不一樣,江南這些年就沒有遭災,一路風調雨順,連續供應福建和廣東兩省,對他們一點力都沒,存糧還很多。
鐘昶提到劉仁懷,景和帝臉上就是笑意,“齡忠貞用事,江南地區年年稅賦增加,民眾安居樂業,的確是一個解決事的好人選。”
“那就讓漕運、鹽政和織造各出五十萬兩白銀,即時付給江南總督衙門,由江南總督劉仁懷再出一百萬兩白銀,總計二百五十萬兩購買各種資,加上開倉放糧,一起通過水運運送到災區。”馮玉強建議道。
“他們出五十萬兩,會不會負擔太重?況且前幾年旱災水災臺風,墨河你就讓他們出了幾次了。”景和帝有點遲疑。
“以他們的賺錢能力,這點本不在話下。難道只能他們兩個衙門吃,不能讓他們出一點力了?”馮玉強冷哼道。
旁邊的鐘昶也是連連點頭。
這幾個衙門里面的水,深得不得了,命令他們不斷額外出錢,也算是對他們的不斷敲打。
其實按照他的了解,恐怕再讓幾個衙門各出五十萬兩白銀,都完全沒有問題。
見到他們兩個都這麼個意見,景和帝想了想,只能是贊同。
一方面是幾個重要的衙門,另一方面卻是幾十萬的災民,他當然要傾向于人數多的一方。
馮玉強接著建議說:“劉齡不能出江南,同時賑災也不能全靠地方上的人。龍騰衛大將軍唐暉忠國,公正廉潔,臣舉薦他負責災區的糧食發放以及重建督導工作,一定會制住許多沒良心的員。”
“可。”
景和帝很爽快的答應了。
……
注:古代云夢澤非常大,約莫是現在的洪湖、庭湖位置,是這兩個湖泊的總和還大好幾倍,現在取大康朝的此亦為云夢澤。
大康朝祖制,漕運總督從二品,總督衙門位于淮安;鹽政大臣從二品,鹽政衙門位于揚州,此二地也是江南膏之地,繁華似錦。
前朝江南制造局因為權力太大而導致貪x嚴重,故而分為江寧織造和蘇州織造,分而治之,互相監督比拼,其主織造大臣皆為三品。
另,座師和門生之間,也并不是全部如同父子,比如張居正改革就被自己的門生彈劾了,還不只一個。弄得他苦笑,大明開國二百年以來,被門生彈劾,我是第一人,恥辱之極!
宰者宰相,執者執政。 上輔君王,下安黎庶,羣臣避道,禮絕百僚,是爲宰相。 佐政事,定國策,副署詔令,爲宰相之亞,是爲執政。 因爲一場空難,賀方一邁千年,回到了傳說中“積貧積弱”同時又“富庶遠超漢唐”的北宋。一個貧寒的家庭,一場因貪婪帶來的災難,爲了能保住自己小小的幸福,新生的韓岡開始了向上邁進的腳步。 這一走,就再也無法停留。逐漸的,他走到了他所能達到的最高峰。在諸多閃耀在史書中的名字身邊,終於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你以為私通建奴,朕不知道?你以為你隱瞞商稅,朕不知道?東南醉生夢死,陝西卻赤地千裡、餓殍遍野!朝廷大臣不顧百姓死活、天下存亡,吸大明的血,剮百姓的肉!匹夫之怒,尚且血濺三尺,那你知不知道,天子一怒,伏屍千裡!
終宋一朝都未收復燕雲,終宋一朝皆被外敵欺侮……南宋將亡之際,那些終宋一朝都沒能達成的偉業,他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