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貓耳小說 軍事歷史 貞觀大閑人 第850章 迂腐傲氣

《貞觀大閑人》 第850章 迂腐傲氣

與長孫無忌結仇已是注定,朝堂之上,奪嫡之爭,李素與長孫無忌所站的陣營完全不同,關系自然也就變了敵對。

想想多年以前,李素與長孫家合作香水買賣,所謂“合伙”,大家都只將它當了一個由頭,真正為的是這一層關系,香水買賣了兩家來往的一條利益紐帶,李素當初費盡辛苦與程家合伙,與長孫家合伙,其實為的也是自己的安全,自己明出來的東西無私地拿出來,有錢大家一起賺,兩家一文一武,便等于讓李素在朝堂文武員兩大陣營里站穩了腳。

李素的這個布局是正確的,事實上,從貞觀九年到如今,近十年的時間,李素基本沒在朝堂樹過敵,除了李素謹慎圓格外,兩樁合伙買賣在其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事到如今,李素在朝中羽翼漸,更重要的是,他與長孫無忌分別輔佐不同的皇子,矛盾自然便慢慢激化,出了水面,馮渡被刺一案掀起那麼大的風浪,實際上這樁案子就是李素與長孫無忌之間的博弈。

目前看來,長孫無忌棋輸一著,李素小贏半子,可是結下的仇恨卻已無法抑止地越來越深了。

太極宮門前,李素與長孫無忌互相行禮,彼此會意一笑,然后,二人肩而過,背道而馳。

…………

李素向李世民獻平西域和籌措糧草之計,不得不說,兩條計都十分有可行,尤其是籌措糧草,李世民以及這個時代的所有人都聞所未聞的新穎。

長孫無忌和房玄齡進了甘殿,君臣三人面,李世民將李素的原話復述出來,兩位宰相當即便擊節贊嘆不已。

東征高句麗是必啟之戰,國中糧草不夠是君臣的心頭刺,眼看離東征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可糧草問題仍未得到妥善的解決,兩位宰相一天比一天著急,不早也不晚,李素在這時獻上籌糧之計,頓時解決了李世民和兩位宰相的燃眉之急。

Advertisement

饒是長孫無忌與李素如今已結下深仇,可長孫無忌的份終究是宰相,國之砥柱,孰輕孰重他還是分得清的,宰相有宰相的寬宏氣度,從不因人廢言,只要提出的注意是正確的,天大的私仇皆可先放在一邊。

毫無意外的,君臣三人坐在殿商議了一陣后,便馬上同意了李素獻的計策,兩位宰相辦事效率很高,離開甘殿后便立馬去了尚書省,開始分工準備。

很快,真臘國,林邑國等南方盛產稻米的小國使臣們被尚書省急召見,當日夜晚,尚書省兩位宰相親自出面,開始與諸國關于購買糧草一事進行了次談判。

這個年代的人眼界終究沒有那麼寬,包括李世民和長孫無忌房玄齡這些君臣在,他們眼里的“天下”,只是一個中國的版圖,或許可以更遠一點,目放到諸如吐蕃,高句麗等這些對自己的社稷有威脅的鄰國上面,大多數時候,君臣們看鄰國的目都是帶有幾分敵意的,先想到的便是咱們能不能用武力征服他,把這個國家的疆土納自己的版圖。

除了戰爭之外,關于商業貿易方面,大唐也不是沒有過涉及,否則李世民也不會因為綢之路被西域小國截斷而然大怒,不惜起兩次戰爭掃平西域,以保證綢之路的暢通無阻。

這個年代里,對鄰國的商業貿易不是沒有,但,大多被限定在民間的范圍之的,比如大唐的各家門閥世家,包括程咬金長孫無忌等這些新興門閥,各家都養著好幾支規模龐大的商隊,專司來往大唐和鄰國之間,買賣換各國的產賺取利潤,簡單的說,大唐的商業是民間的商業,國家卻甚參與過。

雖說大唐是相對開放的年代,但朝堂上所立者皆是士大夫,這些人明知商業行為對國家的必要,可心里還是十分鄙視抗拒商賈之事的,因為圣賢說過“小人喻于利”這句話,所以他們能夠接民間商業,甚至自家也在暗地里養了好幾支商隊干著“喻于利”的買賣,若將商業行為上升到國與國的地步,他們可從來沒這麼想過。

Advertisement

泱泱上國嘛,自尊心強得有點過分了,總覺得咱們自家富,自給自足,什麼都不缺,反倒是那些鄰國都應該來求咱們,這才符合泱泱上國的氣派,李素所說的主購買別國的糧草,無疑給李世民和兩位務實派宰相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可是對別的朝臣來說,態度就不一樣了。

第二天,李素所獻購糧之策便傳了出去,朝堂頓時炸了鍋。

有人贊,有人反對,贊者皆是很務實的人,國家利益至上,東征缺糧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現在李素提出向鄰國購買糧食以解燃眉之急,這些務實的朝臣自然是千肯萬肯的,解決了這麼大一個麻煩,三軍將士東征拼命時終于沒有后顧之憂,東征高句麗戰端未啟,大唐王師卻已增了三分勝算。

在這些贊者的眼里,李素為大唐再次立下了一樁大功,甚至許多老將軍們都覺得,將來東征若勝,功勞簿上第一個被記載的名字應該便是李素。

可是反對者也不,令李世民沒想到的是,反對者居然不,這些人大多是門閥中人,更意外的是,連國子監的學生都鬧了起來,其中尤以國子監祭酒孔穎達反對得最激烈,孔穎達拿出的反對理由很縹緲,歸結起來四個字,“失辱國”。

這個年代沒有所謂“種族歧視”的說法,可大唐這個國度里,每個人心中都或多或有一些種族歧視的,當然,抬高的是自己,歧視的是鄰國,在大唐臣民的眼里,所有大唐國籍以外的異國人士全是穿著服的猢猻,這些猢猻眼里的大唐人呢?自然是無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角度,大唐人都是偉岸高大只可仰視拜的,哪怕一個普通平凡的老百姓走在長安大街上被胡商不小心踩了腳,他都有底氣一耳過去,怒睜雙目大喝一聲“匹夫目盲耶?”

Advertisement

國家強大的底氣,便是這般了。越是強大的國家,傲氣越盛,本不能接這種貌似向蠻夷小國求援一般的購糧之策。

盡管李素提出的是正常的國家商業貿易,但在以孔穎達為的這些朝臣眼里看來,李素提出的購糧之策本就是喪權辱國,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漢行徑。

于是,第二天的朝堂上,孔穎達跳出來了,一副魏征鬼魂上的模樣,義憤填膺聲淚俱下,怒斥李素提出的喪權辱國之策,而且不停叩,請求李世民將李素這個禍國之臣拿大理寺重重法辦。

朝會了孔穎達一個人的表演,老孔雖說年事已高,但戲很足,可謂歷經三朝的老戲骨了,一番痛不生的表演真意切,實令皇帝沉默,朝臣落淚。

朝中出了孔穎達這麼一位鐵丹心的忠臣,李世民十分,然而還是拒絕。

孔穎達聲淚俱下的表演還沒結束,李世民終于忍不住了,厲聲將他喝退。

“喝退”這個字眼,足以證明李世民是多麼的不耐煩了,魏征剛逝世沒多久,朕好不容易過了幾天放飛自我的好日子,現在你一副魏征鬼上的樣子是存心給朕添惡心嗎?

要不是看在孔穎達是先賢孔子的嫡系子孫的份上,李世民當場剁了他的心思都有了。

什麼“失辱國”,什麼“自墮國威”,全是迂腐之極的說法,相比兩朝宿仇,相比天下人心所歸,相比李世民個人的理想,向鄰國買一些糧食算得什麼?別說毫無喪權辱國之,就算有,只要不太過分,李世民都愿意做出跟當年渭水之盟一樣的妥協,如今的他,眼里只有東征大業,平滅高句麗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國中所有的一切國事都必須要為“東征”二字服務,這是底線,毫無商量。

Advertisement

所以李世民狠狠喝退了孔穎達,因為這老頭已經阻礙了他的東征大業,要不是孔子的面子大,孔穎達今日恐怕難逃牢獄之災。

孔穎達畢竟不是魏征,沒有花樣作大死的勇氣,見李世民表憤怒,久歷風浪的孔穎達立馬察覺不妙,自己今日恐已到了天子的逆鱗,于是孔穎達非常老實地退回了朝班,直到散朝也沒再敢吱聲。

*

一樁即將涉及到李素的朝堂風暴,被李世民一聲怒喝消弭于無形之中。

李世民乾綱獨斷的格讓這次風波平息得非常快,朝臣中縱然有人仍持反對態度,但看到李世民對孔穎達的表現后,反對者們紛紛識趣閉了,不論贊同還是反對,李世民一聲令下購買糧草,朝堂上下已達了一致,同心協力將購買鄰國糧草當作一樁重要的國事,認真施行起來。

第三天,李素再次被李世民召見。

這次仍是購買糧草一事,建議是李素提出的,可以說,最了解其中過程的只有李素一人,東征在即,時間所余不多,一切都要雷厲風行,購買糧草看似簡單,實則非常繁瑣,先是與各國的談判,必須錙銖必較,其次是糧草的運送,路途所經的大唐各州城之間如何接,如何保護糧草安全,如何杜絕運送途中因氣候或地理原因造的糧食霉等等細節,這些都是大唐君臣該要面對的問題。

這批糧食對李世民來說太重要了,可以說事關東征勝負敗,李世民絕不容許任何一個細節方面的疏忽而造功敗垂的后果。

建議既然是李素提出的,那麼與這批糧食相關的所有事務,都應該先征求一下李素的意見,在這件事里,李素的意見很重要。

細節的事說起來很費神,甘殿,李素收起懶散的子,難得專注認真地與李世民和兩位宰相聚頭商議,任何一個可能生的意外或細節李素都拿出來,同時也提出了解決的辦法,當然,李世民和兩位宰相并沒有出驚為天人納頭便拜的狗畫面,李素提出的解決辦法在他們看來有的可行,有的不可行,君臣四人在殿爭執得頗為激烈。

從早晨到傍晚,中午還被李世民招待吃了一頓宮里的皇家午膳,李素刁,皇宮里的膳食也不對胃口,看著李素一副被賜自盡般的悲壯表,一口菜吃進里隨便嚼幾下便迫不及待吞下去的模樣,李世民氣得牙,長孫無忌和房玄齡則樂得哈哈大笑,一頓午膳君臣四人誰都沒吃飽。

傍晚時分,關于購糧運糧的細節問題仍未商量完,長孫無忌看了看天,于是三人識趣地向李世民告辭。

東征最棘手的大麻煩解決了一小半,李世民這幾日心很不錯,笑容都比以往真實多了,揮揮手讓長孫無忌和房玄齡先走,李素卻被單獨留了下來。

兩位宰相眼中同時閃過一道,長孫無忌捋須頗有深意地朝李素瞥了一眼,然后微笑離開。

大殿,李素心有些忐忑地垂著頭。

最近他有點害怕跟李世民獨,畢竟自己的把柄被他握著,這個把柄對李素來說是顆不定時的炸彈,說不準李世民什麼時候不耐煩了,將這層窗戶紙捅破,君臣二人眼下友好和善的關系便徹底結束,而李素的結局大抵只有兩種,一是死,二是死得很難看。

幸好李世民暫時沒打算捅破這層窗戶紙,至今日沒有。

微微瞇起眼,李世民看著殿外金黃的夕,臉上出蕭然的表,卻仿佛渾然不覺李素還在等他話。

李素也著急,卻不敢催促,他敢肯定,此刻的李世民一定從普通帝王升華到了文藝帝王,心中不知在慨著什麼,殿外的夕尤其容易讓人產生諸如“白駒過隙”“時荏苒”之類傷春悲秋的緒,緒強烈時說不定還得賦詩一,顯擺一下文化人的才華什麼的。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