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皇上還是皇子之時,因權利爭斗,不得不把這個兒子送走,由他最是信任的霍家養。
后來他坐穩了皇位,又把霍以驍接回,以皇子伴讀的份養在自己跟前。
除了一個皇子名頭,這麼些年,霍以驍的吃穿用度與皇子無異,以至于員們私底下沒猜測,皇上何時會正式認下這個兒子。
“他的生母是誰?”桂老夫人問。
“不知,”溫宴道,“我只知道,他生母份不一般,所以他才會被送走,接回來后又遲遲沒有認,但早晚會認的。”
桂老夫人認同,皇家脈,皇上若真不想認,又怎麼會接回來。
“你提他是……”
溫宴垂了眼又抬起來,顯得有些:“變故之前,霍太妃已與外祖父母商議,要我與他議親。”
桂老夫人急忙問:“那現在呢?”
“說是等我出了孝期,”溫宴從領口里取出一枚玉環,托在手上給老夫人過目,“我離京前,宮里給的。”
桂老夫人的眼睛黏在了那玉環上。
看得懂東西好壞,溫宴的這枚玉環,毫無疑問是宮中之。
也就是說,霍太妃并不在乎夏家和溫宴父母被牽連之事,外頭人眼里的大事,在霍太妃看來,本不算什麼,就想讓霍以驍娶溫宴。
一個是皇子伴讀,一個是公主伴讀,兩人必定認得,說不定也是霍以驍喜歡上了溫宴,求了霍太妃開口。
而傳聞之中,皇上對沒有認回的兒子很是寬厚,只要霍以驍堅持,想來他不會反對。
順平伯府里不能承爵的幺子,與遲早恢復份的皇子,怎麼選,還用說嗎?
溫宴若許給了季究,等兩年后京城來人,桂老夫人能悔得腸子都青了。
“這事兒你該早些與祖母說,”桂老夫人聲道,“還好沒有應了順平伯府,不然不是出子了嘛。與霍家定下之前,我們也不能隨便與外頭說道,祖母好好想想說辭回了伯府。”
“我原想著孝期長,中途不會有變故的,是我年輕沒有想周全,下回一定早早與祖母說。”溫宴笑著道。
桂老夫人:“……”
話是沒錯,就是聽起來不太順耳。
不過,霍以驍的名字太順耳了,也就不跟溫宴計較了。
溫宴收起了玉環,讓桂老夫人能認真思考,退出了長壽堂。
回到熙苑,溫宴把歲娘與黃嬤嬤到里間,低聲道:“我脖子上戴著的玉環是誰給的?”
歲娘耿直,答道:“公主給的,姑娘不會連這都忘了吧?不止玉環,還有兩塊玉佩,一小匣子首飾,都是您離京時公主給您的。”
“錯了,”溫宴改道,“其他的都是公主給的,獨獨這塊玉環,是宮里給的,若再往細問,那就是霍太妃給的。”
歲娘眨了眨眼睛,看向黃嬤嬤。
家姑娘在宮中雖久,但與霍太妃兒不的呀。
黃嬤嬤一臉正直,道:“姑娘沒有記錯,玉環就是霍太妃宮里給的。”
歲娘愣了愣,被黃嬤嬤輕拍了一下才回過神,忙不迭小啄米一般點頭:“宮里給的,霍太妃給的。”
誰給都一樣,姑娘讓說誰就是誰。
溫宴滿意點頭。
原是沒有打算與桂老夫人說霍以驍的。
上輩子嫁給霍以驍是事實,這輩子還是想嫁給他也是事實,但兩人已經議親卻是謊話。
一如還騙了老夫人,溫宴其實是知道霍以驍的生母份的。
那是上輩子霍以驍自損八百的死,他說過“娘沒有娘、爹不是爹”,他執意做霍家子孫也不愿意認祖歸宗……
溫宴在莊子上度過了五年,也是那五年里的遭遇,讓霍以驍行事變得偏執。
霍太妃后來每每回憶前事,都嘆不已。
若溫宴能早兩年嫁給霍以驍,他邊有一人能知冷暖、懂深淺,也許他的和經歷都能改變。
這也是今生溫宴不愿再在莊子上等候五年的原因之一。
得早些進京,早些坦率地與霍以驍講述心意,早些改變霍以驍的境。
有些事,霍以驍的立場不適合與霍太妃開口的,就由溫宴去辦、去說,宮里有宮里的生存之道,為子,不行事上比霍以驍方便。
不想霍以驍再走一遍前世走過的路了。
只是沒有想到,溫宴回城,卻冒出來一個季究。
別說有霍以驍存在的心上,便是沒有,溫宴也看不上季究。
順平伯府是桂老夫人的香餑餑,溫宴不拿一個更香的霍以驍吊著,老夫人轉頭就能把賣了。
桂老夫人到底是怎麼跟順平伯府應對的,府里誰也說不周全。
唯一知道的是,隔天老夫人給伯府寫了封親筆信, 里頭容,溫宴不知,溫慧也不知。
眼看老夫人每天晨昏定省時與溫宴慈來孝順去,偏又誰也不提伯府事宜,溫慧的耐心終于告罄,尋來了熙苑。
溫慧開門見山:“你當真對伯府無意?”
溫宴點頭。
溫慧見神真摯,實在好奇,也顧不得會不會被溫宴當傻子看,直問:“季究那麼好,你當真看不上?”
“好的就得看上?”溫宴反問,“我連皇子都見過。”
溫慧:“……”
敢說皇子不好嗎?
不敢!
只能轉了話題:“那祖母到底是個什麼想法?”
“我怎知祖母想法,”溫宴道,“我已經說了自己不愿意也不合適了,也向祖母推舉了姐姐,能做的都做了。”
溫慧苦了臉,溫宴說得一點兒也不錯,能做的都做了,之后就是等待了。
可等得心里慌,又不能去煩祖母,只能來和溫宴說道幾句。
姐妹兩人,從前不,在溫宴的上輩子里,以后也沒有多集,眼下卻是一個心不在焉、一個隨意敷衍著東拉西扯,看兩人對坐的樣子,竟還有些姐妹深的氣氛。
溫慧的丫鬟青梔在外頭探了探腦袋。
“什麼事兒?”溫慧問。
青梔道:“順平伯府的二姑娘遞了帖子,說是請三位姑娘后天去府里聚一聚。”
溫慧臉上的霾一下子散了,喜笑開:“當真?”
若不是伯夫人點頭,這個當口上,伯府姑娘不會隨意給們姐妹幾個下帖,定然是有戲的。
溫宴問:“三位姑娘?”
“請了我們姑娘,三姑娘您和四姑娘。”青梔答道。
溫宴皺了眉頭。
按說老夫人拒絕伯府最好的理由是溫宴還在孝期之中,伯府若認同,自不會請一個戴孝之人赴宴聚會。
現在明晃晃地下帖子,顯然是桂老夫人想來想去又留了心眼。
遲則生變,與其等兩年后不知道會不會冒出來的霍以驍,不如先抓住近在眼前的順平伯府。
桂老夫人此人,算得。
關於元配: 陳萱臨終前回憶自己的一生,她少時喪父,母親改嫁,卻也有叔叔養大成人。她十八歲嫁人,婆家不算寬厚,卻也沒有虐待她。在許多年後被無數人形容為兵荒馬亂的亂世,她過的不算好,卻也不很差。隻是,如果有機會重來,她仍是不希望再遇到魏年。是的,魏年待她不差,他隻是看不到她而已。—>
蘭山君孤兒出身,長在淮陵,吃百家飯長大,學得一手殺豬的本事,本是要開一個屠宰場的。誰知老天給她開了一個玩笑。 十六歲那年,她被接回了洛陽的鎮國公府,成了國公府第流落在外的嫡次女。 最初,她以爲這是老天看她殺豬太可憐給的恩待。後來又過了十年,她戰戰兢兢討好家人,汲汲營營嫁人,備受十年白眼,被送去暗不見天日的院子裏關着時,這才恍然發現,從鄉野來京,應當是她殺豬殺多了老天給的懲罰,而不是恩待。 此後又是一年,她被關在小院子裏看不見天日,不知日月更迭,冷菜餿飯度日,受盡苦楚,卻依舊是不甘不願,不敢死去。 唯一能聊慰苦悶的是,在黑暗之中,她摸到了一本書。 窗戶未曾封死,依舊透進了一縷春光。 她慢慢的挪到窗邊,藉着這屢光去看—— 這是一本手札。裏面記下了一個少年六歲到十六歲的感悟。有滿腔熱血,有遠大志向,他覺得自己像是一把利劍,只等着君王拔它出鞘。 她倒是認得執筆者。是她被送離洛陽那天,也同樣登上斷頭臺的鬱清梧。 所以重回十六歲,她與鬱清梧第一次相見時,便覺得他是一位可悲的紙上摯友。 等她在洛陽裏面艱難的重掌命運,偶然忽視一個個聲音,從春日裏的光曦窺見了他內心的躊躇不前,糾結痛苦卻又無愧於心的大志,毅然決然要走向一條死路時,她心裏突然生出些鬱怒來。 他們的命運何其相似,都不應死在權貴的愚弄之下。 她和他,都該活下來。 —— 遇見蘭山君前,鬱清梧寫札記:先生,天下,百姓。 遇見蘭山君後,鬱清梧寫札記:山君,山君,山君。 #山君倔得很,但沒關係,我會低頭# 他心隨她動,低頭哀求,“山君,我試着剋制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