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不文,尤其是東林員對錦衛和東廠是持反對態度的,抨擊廠衛和詔獄是凌駕於三法司之上的皇帝的私刑,主張取消廠衛和詔獄,這就作國有律法、君無私刑,不過張原對廠衛的態度沒有東林黨人那麼激進,張原心裡很清楚,在我大天朝司法獨立四百年後都還沒搞定,想要在晚明一蹴而就那是做夢,取消廠衛幾乎是搖皇權,張原可不想把皇帝也給得罪了,東林的民主和法制的主張沒有錯,但在當時的外環境和經濟基礎上未免有些不切實際,英國的君主立憲製都還要百年後才能實現,大明這爛攤子還想領導世界流顯然不現實,當務之急是要緩解激烈的外矛盾,不能讓野蠻的滿清取代大明,金錢鼠尾辮實在不好看啊!
當然,把大明滅亡的罪責全推到東林頭上是有悖於史實的,從天啟到崇禎,東林黨人很有穩定的執政期,其政治理念也僅僅是一種思,並未能得到實施,晚明政局其實是一團麻,不是取其中一縷就能理順的,但完全推倒重來非張原所願,所謂的農民起義乃至改朝換代無非是靠殺和洗劫來緩解土地資源危機而已,到王朝中後期又是嚴重的土地兼並,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反覆折騰更苦——
在張原看來,大明的政治制度有很多可取之,只要找準鍥點未必沒有改良自新的可能,他要做的是爭取時間,只要能避免薩爾滸的慘敗、熬過這一段艱難時日,不讓大明財政被遼餉拖垮,其余的天災、流民、邊患就可徐徐圖之,但現在方從哲和三黨當權,鬥、掣肘、拖後,困難重重,他必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很多清高的員看不起太監和錦衛,不屑與之往,其實象太監、錦衛這些等同於皇帝家奴的人對科舉出的員總是有點自卑的,你若看不起他們,他們就加倍看不起你甚至恨你骨,而你若對他們示好,那往往寵若驚很有拒絕的,當然,前提是你必須有地位有份。
張原與錦衛指揮使駱思恭的往就是這樣,駱思恭雖是正三品高,但屬於武系,在清貴翰林面前是沒有自傲資本的,更何況張原是狀元及第、東宮講,而且現在三黨尚未意識到和廠衛的重要,三黨是在天啟初年被東林得走投無路時才想到投靠魏忠賢的,張原比他們有遠見,還有,駱思恭在京中口碑也不差,不是後來田爾耕、許顯純那樣的兇殘之輩——
言談之間,駱思恭能覺出張原對他的尊重,此前他就與張原見過幾次面,這新科狀元郎既謙遜又張揚,心思難測,但顯然是極有智慧和才乾的,假以時日,閣為相極有可能,駱思恭對宮廷況很悉,萬歷帝這兩年龍健康每況愈下,去年梃擊案之後東宮地位已徹底穩固,在梃擊案中竭力維護東宮的是東林員,所以莫看三黨現在權勢熏天,一旦新君即位,親東林的張原定會重用,一朝天子一朝臣,對此駱思恭看得很清楚——
還有,讓駱思恭起敬的是,朝鮮國以及遼東魯太監送給張原的禮張原分文未取,全部用來恤凰山一戰死傷的錦衛,可以說絕大多數員不會這麼做,他們會認為死傷的錦衛自有朝廷給的恤銀,公事公辦,哪有把自己的錢拿出來的道理,做求財,大抵如此,不然寒窗苦讀又為的是什麼?
短短半個時辰的拜訪,張原與駱思恭言談頗歡,駱思恭要留張原、阮大鋮在錦衛廨舍夜宴,張原道:“下今日約了幾位同年聚會,
就不打擾駱大人了。”與阮大鋮辭出,駱思恭親自送出司衙大門。阮大鋮其師高攀龍影響,鄙薄和廠衛,所以對張原結太監、錦衛有些不解,不過也知道張原是為了應對李維翰的彈劾,阮大鋮心下很不快,暗道:“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所以到了泡子河畔張岱居與文震孟、錢士升、倪元璐、洪承疇等人相聚飲酒時,阮大鋮始終悶悶不樂,中途推說不適先回去了,張原也未在意。
席散後,張原回到李閣老胡同,想起《丁巳朝鮮紀行》稿子還沒送給郭淐看,便趕送去,郭淐寓所同在李閣老胡同,所以此時雖已宵,但只要不出街坊,串門往無妨。
而此時的阮大鋮正在與姚宗文、周永春長談,阮大鋮寓所在朝門外的朝日壇附近,與周永春的住相距不遠,姚宗文先到周永春,再與周永春一道來訪阮大鋮,阮大鋮不在,二人就在廳上等著,聽得遠遠的朝門傳來宵鼓聲,阮大鋮回來了——
阮大鋮見吏科都給事中姚宗文和新任都察院右僉都史周永春等候他多時,不知二人來意,不免惴惴不安,卻聽姚宗文笑道:“阮行人,翰社聚會就散了嗎?”
阮大鋮道:“在下不勝酒力,先告辭了,勞兩位大人久候,不知有何見教?”
姚宗文道:“久聞阮行人的先祖乃是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阮仲容,傳至桐城這一支開花散葉,是赫赫有名的大族啊。”
阮大鋮唯唯,不敢多說話。
姚宗文又道:“我是浙人,至今猶記家鄉父老念阮行人曾祖阮中丞之德——”
姚宗文這一句話頓時讓阮大鋮大起好,阮大鋮的曾祖阮鍔嘉靖年間以右僉都史之職先後巡浙江和福建,阮鍔在浙江時有德於民,浙人為其立祠,但在福建期間卻因為抗倭不力和搜刮民財被訟下獄,不久病死,嚴嵩倒臺後阮鍔因為與嚴氏父子有牽連再遭蓋棺後的非議,所以阮鍔是個有很大爭議的人,在浙江名聲甚好,在福建卻被譏為民賊——
阮大鋮激道:“姚大人識見不凡,先祖實以疏傲獲謗,有識之士皆知先祖之冤。”
姚宗文、周永春說些阮鍔在浙江的善政,很快就與阮大鋮相談甚歡,阮大鋮擺酒款待姚、周二人,酒過三巡,姚宗文突然話鋒一轉道:“愚以為令祖蒙冤,或恐是友不慎所致,阮行人出名門、風華正茂,卻為何加翰社,豈不知翰社乃是張原縱,張原借汝等聲勢壯大起個人名聲而已,阮行人才氣高妙、倜儻不群,豈是甘為他人做嫁妝者?”
阮大鋮低頭不語。
姚宗文道:“張原倡西學、改元歷、結西僧、妖言眾,未釋褐時就煽民眾園區鄉紳,惡行累累,此番出使朝鮮竟鼓其國人行無父無君大逆不道之事,這哪裡還是讀聖賢書之人,完全是在邪路上愈行愈遠的佞,其為世人唾棄之日不遠了,在下念汝祖有德於浙民,所以好言相告,阮行人好自為之,勿為人所誤,自毀前程。”說罷便與周永春一起告辭了。
阮大鋮送姚、周二人出門,心裡七上八下、顧慮重重,想要再留姚、周二人深談,卻一時不知該說什麼,只有皺著眉頭看著姚、周二人走遠。
離阮大鋮寓所遠了,周永春呵呵笑道:“姚兄雄辯,這阮大鋮似乎嚇得不輕。”
姚宗文冷笑一聲:“他若不識趣,那就跟著張原一起倒霉。”
周永春道:“我觀此人不是堅毅果敢之輩,過不了幾天他就會倒向我們這一邊。”
姚宗文有些得意, 說道:“先讓他疑神疑鬼,然後待張原被逐出東宮講之列後,阮大鋮必驚懼不已,那時就會登門向我們求教了。”
周永春問:“此人是高攀龍弟子,方閣老真打算用他?”
姚宗文道:“合縱聯橫有何不可,重用阮大鋮,正表明我等不拘門戶之見,不是我們要黨爭,而是東林糾纏不休。”
……
七月二十一日巳時,張原與妻兒到崇文門外大通橋碼頭為姐姐姐夫送行,張若曦留了得力家人陸大壯打理盛商號,待王微回京後,陸大壯就可南歸。
對於張原的兩個兒子,張若曦明顯偏張鴻漸,倒不是因為張鴻漸是商澹然所生,而是鴻漸出生時因為難產而讓張若曦擔心了多日,小鴻漸與張若曦相的時日也久,與張若曦甚是親近,一見到姑姑張若曦就眉開眼笑咿呀索抱,而四個月大的小鳴謙不哭不鬧安安靜靜,就不怎麼討張若曦歡心了,當然,這只是兩兄弟有個對比,張若曦對兩個侄兒都是喜歡的,說道:“我這回要去山見母親,告訴他漸兒和謙兒的趣事,母親定笑得合不攏。”又道:“過兩年待他兄弟二人長大一些,我再來京城帶他們回江南見祖父祖母去。”
依依不舍、灑淚而別。
午前,張原與妻兒回到李閣老胡同寓所,卻見慈慶宮侍高起潛等在門廳,一見他便施禮道:“鍾公公有急事請張先生趕去相見。”
張原本來與鍾太監約好明日午後相見,現在鍾太監都等不到明天,那想必是有突發的急事。
她是21世紀的絕色特工,全能天才,一場境外任務,歸來飛機失事,鬼門關走一趟,再睜眼,竟成了東周定國公府的嫡女。他是殺伐決斷又冷血涼薄的東周帝王。一朝秀女待選,從此宮門深似海。他說她,麵若桃花卻蛇蠍心腸;她說他,潘安之貌卻衣冠禽獸。她無心,他無情。然,世事艱難,風雲詭譎,從虛情假意的周旋到同生共死的誓言,他們一路繁華,笑看天下。
林悠悠辛苦鑽研十年,終於拿下了金廚神獎盃。 本打算就此過上鹹魚生活,誰知第二天醒來就換了天地。 她穿進了一本書,成了科舉文《青雲路》裏面男主早逝的原配,那個讓大家提起都覺得厭惡的原配。 而現在,林悠悠就穿成了這個原配。 林悠悠看著手裏捏著的給男主戴綠帽的情書,想想書中凄慘的下場,被人賣給過路的行商,不過幾個月就折磨死了,忍不住打了個寒顫。 死是不想死的,她可是很惜命的。 不僅要活,還要活得舒服,那就先從改善伙食開始吧。
龍辰穿越古代,發現自己出現在凈身房,即將成為一個太監。幸好刀子匠是老熟人,龍辰躲過一劫,憑借自己的智慧,一步步走向巔峰,成為最強皇帝!
江柔第一次看到那個男人是在審訊室里。落魄、沉默、陰鷙.狠辣的眼神,嘴角嘲諷的笑,但這人無疑又是好看的,哪怕已經四十了,眼角染上了細紋,依舊俊美非凡,很難想象他年輕那會兒是什麼模樣。這人叫黎宵,是警方追蹤了十一年的逃犯,這次能將他逮捕歸案,也…
一個鄉村少年,機緣巧合下獲得一枚連接著另外一個世界的戒指。于是乎,少年穿梭于現代世界和廢土世界,在兩邊混得風生水起,金錢、名望、美女……紛紛來襲! 但是他并沒有迷失自我,懷揣夢想, 繼續前行。一手抓強國夢,一手抓廢土復興,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藺九鳳一朝穿越,成為羽化門的百歲老者,身體虛弱,如風中殘燭,瞬息可滅。好在他有悟性逆天,一眼見道,一念衍法!他回憶百歲人生,領悟長生之法。他看雲起風聚,領悟神通呼風喚雨。他見星辰閃爍,隕石墜落,創造白晝流星。他看庭前花開花落,觀山間雲卷雲舒,領悟一念花開,君臨天下。如此,藺九鳳守住本心,於百歲之齡開始修行。他在默默修行之餘,也在壯大羽化門,令後者成為名副其實的道門第一聖地。道法自然、大河劍意,飛仙術、羽化飛升法、五帝大神通……一個又一個絕學被藺九鳳悟出,傳播出去,驚豔了世間。不知不覺間,藺九鳳被世人冠以道祖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