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銀行雖是外資, 但總部在香港。雖然也英國法律管轄,但英國人“尊重”民地文化,有時候也會順從于當地習俗, 稱之為“中國習慣法”。
也就是說, 在“子開戶”這件事上, 頗有可作的空間。
在金錢氣氛濃厚的上海,禮教畢竟不能當飯吃。林玉嬋發現, 很多時候只要花錢, 就能買來和近似男子的平等地位。
雖然離“人人平等”還差得老遠,但總算是給自己掙出了些許息的空間。
林玉嬋穿著窄袖香云紗對襟衫, 綴著玉葫蘆耳墜, 出半個小臂和一圈別致掐小銀鐲,坐在小沙發上, 翹起二郎, 捧著人家送的水煙, 裝模作樣地填煙葉,然后學民國劇里的驕奢逸姨太太, 瞇著眼, 吹一口, 可惜沒煙圈。
蘇敏略帶好笑地看著擺架子, 提醒:“忘記點火了。”
林玉嬋:“……”
裝失敗。若無其事站起,研究墻上新的匯銀行東董事名單。
“匯新立, 資本也薄弱。”蘇敏低聲說, “不如渣打牢靠。”
林玉嬋笑道:“可是他們會變通呀。就沖這點,前途無量。”
如果讀過的材料沒錯, 這個眼下還只是在酒店里租賃辦公室的新興銀行,以后會全程參與中國歷史的發展。它會為中國海關的關稅保管所、清政府的最大債權人。當大清跟日本開戰, 急需大筆軍費時,其他洋行礙于日本政府的面子不肯借款,只有匯扛住力,火速放款……當然也商勾結,趁機訛詐了巨額的利息。
這是個奉行純粹資本主義到極致的現代銀行,清政府的倒臺沒有牽連它,兩次世界大戰沒有打倒它。即便是在新中國立以后,它也沒有撤出大陸,而是被特批辦理外匯業務,直到改革開放……
當然,它本質上仍是代理列強資本的買辦勢力,不是什麼民族資本之。但誰中國人還沒有自己的銀行,而匯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本地”銀行,不會因為一點時局的風吹草,就卷著的錢跑回倫敦去。
把錢存匯,是目前看來最穩妥的選項。
匯銀行也是頭一次接待如此大手筆的獨立華人客戶。它的立本不過五百萬港圓。林玉嬋出手就是十余萬兩白銀,一下子眾星捧月,被好幾個職員簇擁進會客室。
管啥別。就算是個凳子,此時也是VIP明星凳子。
當然,談開戶條件時,也不像現代銀行那樣手續便捷,有據可依。還好蘇敏跟外資銀行打道經驗富,幫助力了大部分談判,避開若干大坑小坑。
“五年的定期存款,”王槐山豪言壯志地向推銷,“月息三分,一分不。等五年后夫人就可以拿回……”
“我不要那麼高利息。”林玉嬋從容說出自己的要求,“我要隨時存取。月息兩分。”
買辦有點愣。要是這錢隨時能取出來,不是平白給銀行添風險麼!
“那……只能月息五厘。”
“一分。”
好說歹說,給這十三萬八千兩銀子存了個活期。匯銀行開業大酬賓,另贈林玉嬋一個位于銀庫部的私人小保險箱,租賃期九十九年。帶林玉嬋到地庫實地考察,那鐵門足有二尺厚,估計等日本鬼子來了都炸不開。
欣然接,領了一把黃銅小鑰匙。
不過現在也沒什麼傳家寶需要藏匿。想了想,前年從洋商史斯手里沒收的一箱子民俗文,如今都藏在閣樓里。尋思,回頭找專人鑒定一下,如果有價值高的文,就存到這個小保險箱里。以防日后水火無。
走出匯銀行大門時,上空空,只剩一大疊各式存單文件。
渣打銀行大樓窗戶里,探出一個金發的腦袋。麥加利經理捶頓足,目送林玉嬋遠去。
臨近外灘的碼頭上人聲鼎沸。林玉嬋好奇,拉拉蘇敏袖子,沿柵欄湊上去一看——
倒一口氣。
原棉最新價格:每磅十六便士,相當于每擔白銀二十六兩。
三日之,價格又升五。
林玉嬋:“……”
想讀檔重來。
-----------------------------------
林玉嬋和蘇敏對看一眼,各自從對方的眼中看出一不冷靜。
蘇敏心一橫,拉住的手,一口氣跑出二里地,眼不見心為凈。
年輕人到底沉不住氣。不想,倘若自己拿到這十三余萬兩貨款,不是存銀行,而是繼續買賣棉花,此時財富翻倍,能平白變二十七萬兩!
同時也意味著,如果棉花價格維持在這個水平,明年此時,需要用十六便士每磅的價格購棉花,來償還沙遜和怡和的庫存。
單這一項,不僅十三萬兩打水漂,還會倒十四萬兩。
不僅和蘇敏的積蓄。整個博雅都會賠進去。
風險已經超出了的預期。
做多和做空不一樣。做多(看漲)某樣商品,譬如投資一百兩,最壞不過商品價值歸零,一百兩本無歸,虧損有限度。
而做空(看跌)呢,只要目標商品價格一直漲,就會無限制地虧下去,沒有上限。
“瘋了……”
喃喃道。
蘇敏輕輕握住的手。在深綠紫藤木葉遮擋的公園一隅,不管不顧地吻。
“跟洋商的所有合約都是我談的,我簽的。”他破釜沉舟地宣布,“博雅是有限公司,沒有連帶責任。真山窮水盡時,你就把我開了。我一人賴賬。”
林玉嬋不太買賬,回去依舊有點悶悶不樂。蘇敏百般討好,還是郁郁。
究其原因,勸告自己的員工不要火中取栗,自己卻冒著巨大的風險。這原本不是的做事風格。
投機,賭博,真是很容易令人上癮。
好在二十六兩的天價也只是曇花一現。棉花收貨季眼看來臨,今年年景好,眼看收在即,價格也隨之回落。
急的棉商雇人加采摘加工,將今年的第一批棉花運抵花市場,準備再發一筆。
與此同時,《船務商業日報》——此時已改名《字林西報》——版面上一個小小角落里,登出了一則不起眼的公告。
《中國原棉滲水作假猖獗,上海總商會敦促各洋行謹慎收購,以免損失》
………………………………
這份公告措辭溫和,語氣中立。大概是為了避免傷害中國人民,只籠統地說有人在棉花包里摻水,連商號的名字都沒曝。
中國商人聽聞這則消息,最多也不過嘆口氣,表示憾,然后跟自己合作的洋商保證,敝號絕對不會做那喪盡天良之事。
原本是一場小小的質量風波,可是第二天,棉商們踏上空的碼頭,覺出事有點不對。
“哎,怎麼沒人收了……喂,先生,老兄,等等!敝號棉花都是一級甲等,絕無摻水,您可以隨意檢查……”
昔日人滿的買辦席位,此時已經空了十之八九。
商人們捶頓足,紛紛謾罵“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咒那個給棉花摻水的商祖宗十八代墳頭炸。
可那有什麼用。整個中國棉業的信譽,早已岌岌可危。
“每擔二十兩……每擔二十兩怎麼樣?十八兩?老爺,總得讓小的們有點賺頭啊……我們的棉花質優價廉,叟無欺……”
可是不論商人們如何降價,洋行巋然不。前一日還跟華商們稱兄道弟的大小買辦,今日只有數臉,臉上一律冷若冰霜,除了搖頭,只會說兩個字:
“不收。”
棉商們急了,幾家大花行火速立“花自檢擔保委員會”,賭咒發誓自己的原棉貨包里絕對沒有一滴水。結果是石沉大海,洋商鳥都不鳥。
這就是欺負人了。很多棉商都是義興商會員,有富的和洋商斗爭經驗。一眼就看出來,這多半又是洋人小題大做,制造輿論,籍此價。
“不賣!低于十八兩一擔,我們一律不賣!”
但以前屢試不爽的價格聯盟策略,這次居然落了空。跟洋行空耗了幾天,碼頭上的收購價牌依舊空白一片,一個數字都沒有。
數敏銳的人,已經從碼頭那而凜冽的空氣中,嗅到了一不尋常的□□味。
難道……結束了?
可跟上次的地產泡沫又不一樣。地產崩盤時,價格總歸有個規律下落的過程。人們記得報紙上登出的地產公司票價格,盡管每天跌得稀里嘩啦,但最起碼有個價。價格是一步一個腳印跌下去的。
可這一次,連都沒有。所有洋行似乎集失了聲,忘記自己還有收購原棉的業務。
上漲時的狂歡,永遠都是相似的;下落時的姿勢,每次都是不同的。
有人想,難道是列強又開始“制裁”中國?
各種猜測和謠言應運而生,恐慌沿蘇州河蔓延。
人們不知道,同樣的事,正發生在漢口、九江、廣州,發生在印度,發生在孟加拉,發生在埃及……
國戰結束、林肯政府勝利的消息,已經悄悄送到數靈通人士的手中。南方棉花種植園大規模重啟,為了恢復經濟,不惜以本價、甚至低于本價,大規模出口積多年的棉花。
而棉的品種質量,甩中國土棉幾條街。
與此同時,在戰爭期間需求大增的歐洲紡織工業,戰后迅速墮蕭條期,紡織廠產能嚴重過剩,大批中國人爭相追捧的細膩“洋布”,此時堆在歐洲大城市的工廠庫房里,無人問津。
全球棉花價格應聲跌落。
這些事,單拎出一兩件,可能只會使棉花價格波個三五天。但正所謂量變產生質變,當所有因素堆積在一起,誰也說不清,坡到底是從哪里開始的。
一片片雪花輕地落在那早就擺好了的多米諾骨牌上,把那建在針尖上的空中樓閣,霎時間推了個煙消云散。
----------------------------------
“你們騙人!歐洲的紡織工廠早就跟你們簽了訂單!按約供應花!”
憤怒的棉商圍住了洋行辦事,砸開院子大門,面對一眾理直氣壯的買辦通事跑樓,據理力爭。
買辦也很無奈,雙手一攤:“剛剛接到的快信,跟我們合作的歐羅紡織工廠已經全都宣布倒閉,他們的訂單早就都賴了。大伙不信,可以看報紙上公告。”
棉商傻眼:“紡織廠能倒閉?那……咱們可是提前說好了供貨,我們貨都收來了!……”
買辦團團拱手,一百二十度鞠躬:“那兄弟也只能食言了,萬分不好意思。實話說,我還能不能在這洋行干下去都另說,中國人別為難中國人啊。”
“你、你們違約……”
可是,洋行是強勢方,他們跟中國商戶簽單子的時候,很主提出違約金的條款,華商也極有敢于堅持提的。大宗商品是買方市場。誰敢主張自己的權益,有的是其他商戶搶你的位置。
上海棉花滯銷,漢口棉花滯銷,寧波九江棉花滯銷,各地棉花通通滯銷。這不是供需關系改變的問題,這是“需求”直接歸零。
由于沒有買主,連討價還價的機會都沒有。急于回家過年的棉商終于有扛不住的,開始降價。
每擔十八兩、十五兩、十兩、四兩、二兩……
價格斷崖式下跌,比當初漲的還快。
“每擔二兩銀子!只要給我湊夠回家的路費就行,各位大叔大爺行行好,每擔二兩銀子,再賣不出去就放在這兒爛了!”